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北京
【两会之声】董配永代表:财富只有与慈善同行才更有价值
    经济网北京311日讯(记者 倪伟龄)311日,黑龙江代表团讨论《慈善法》。以“感恩乃良知,行善是美德”为座右铭激励自己慈善人生的全国人大代表、华夏董氏兄弟集团绥棱农场执行董事董配永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多年从事慈善事业,《慈善法》草案能够纳入全国人大会议日程进行审议,说明了国家对慈善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各级人大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听取和审议《慈善法》草案,我深受教育和启发,也得到了更大的鼓舞和鞭策。我完全拥护和赞同。

  董配永代表就《慈善法》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政见。

  董配永代表认为,应该发挥慈善立法的引领规范作用,让法律法规为慈善事业保驾护航。《慈善法》(草案)明确了慈善的概念、组织设立及内部管理、信息公开等,对慈善募捐、捐赠、信托等行为做了界定,也规范了政府部门如何监管,严明了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是比较系统、比较完善的,必将成为我国社会领域的一部重要法律,更是慈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我们期待着《慈善法》尽快正式出台,有了这部专项法律作保障,我们在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上更放心了,更积极了,思想也更顺畅了。  

  董配永代表希望,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未来的日子里,要立足国情民情,针对慈善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搞好《慈善法》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此教育引导大家消除偏见,化解疑虑,增强共识;特别是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放大慈善事业的正能量,增强认同感,鼓励积极性,扩大参与面,让捐赠者的利益得到保障,让受益人的尊严得到尊重,使我国慈善事业在法律的保驾护航下,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谈到财富与慈善关系,董配永代表可谓产业报国行四海;慈善感恩惠八方。财富只有与慈善同行才更有价值,董配永代表深谙人生“得”与“舍”之道,他感慨至深地谈到,应该深怀感恩回报之心,让我们的财富与慈善事业同行互惠。慈善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崇高事业,行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我们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要深怀感恩回报之心,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努力做出行善之举,成为公益慈善事业的热心参与者、积极推动者和无私奉献者。就我个人来说,没有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好环境,就没有我的今天。祖国给我的是浩瀚天海,我再怎么付出也只是沧海一粟。二十多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财富的积累增多,我以产业报国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公益慈善事业中来,乐善之举,永不缺位。出资给家乡修公路、建学校、打水井;为汶川、玉树、西南五省干旱灾区捐款捐物捐水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资助企业职工孩子读大学;设立敬老金、为父母出生地的两个村60岁以上老人按月发放养老钱,每年给中小学母校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发放慰问金;给十几所大中小学校师生和部队官兵发放米面油肉等绿色有机食品。这些年,我累计为公益慈善事业捐款捐物达到6.7亿元。本人2007年在中国慈善家捐助排行榜中名列第50位,2008年以来4次获得“中华慈善奖”称号,集团2011年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慈善企业”。在这些荣誉面前,我深深地懂得,世间的财富并没有固定的主人,也没有永远的主人。人生需要舍得,有舍才能有得。拥有财富但不知道运用财富,等于没有财富,而慈善能够让财富发挥更大的力量,同时也会给你创造更大的财富。财富只有与慈善同行,才有存在得价值,才能给你带来好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谈到慈善与道德,董配永代表感同身受地说,现在我经常用下面这段话来反省勉励自己:感恩乃良知,行善是美德。一个人有了钱之后,更应该有道德水准,担当社会责任。如果我们的钱不能为国家做点事情,不能对他人有所帮助,那和废纸有什么两样;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发财致富、贪图享乐,没有国家意识和民族情结,对公益事业漠不关心,那和唯利是图的商人又有什么区别?

  对慈善与勤俭的关系,董配永代表认为,应该倡导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勤俭节约给慈善事业助力加油。我这么多年捐出的钱物都是我辛辛苦苦挣来的,更是我点点滴滴攒下的。现在回想起来,我要是平时不注意节俭,凡事好讲排场、铺张浪费,不可能有财富的积累,也就没有了捐助的物质基础。爱心莫论大小,有火就能热炕;善举不分先后,贵在责任担当。我由自身的经历体会到,我们是否可以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与扶危济困、乐善好施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艰苦朴素一点、勤俭节约一点,把节省下来的钱物用于需要帮助的人,不也是慈善之举么?不也是精准扶贫么?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勤俭节约,那么每天都可以积攒下来一笔数目可观的财富,把它用于慈善事业上,将会起到以俭养德、以俭为善的作用。奢侈浪费会摧毁一个人的灵魂,而慈善却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来自灵魂的满足与尊贵。面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若把勤俭节约用到当处,我们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慈善家的。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和回归简约朴素的生活方式,让勤俭节约助慈善事业一臂之力,为慈善事业添柴加油。我们坚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源:中国经济网)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