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就是命令!1月24日,上海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无数医务人员全力奋战在一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是他们义无反顾的誓言,这里面也有许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医务工作者的身影。
“ 抗击疫情 ,义不容辞”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1月24日 ( 除夕夜)
科室:感染科
主人公:朱薇珊,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1月24日,除夕夜,晚八点,还没吃晚饭的朱薇珊刚刚结束一天的工作。
她所在的部门是感染科,这是距离病毒最近的战场。从疫情爆发开始,她就主动请缨,战斗在一线。
医院的工作很忙碌,一天要接诊近百名患者。面对疫情,他们比平日里更多了份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此刻,她和她的很多同事已连续多日奋战,带着疲惫走出病房的她,正艰难地脱着闷热的防护服,汗渍渗在衣物上,贴身的衣服早已湿透,脸上因为护目镜勒出的印痕还历历在目,可疲惫的眼神中丝毫不能遮挡他们阻击病毒的决心和坚定。
这个春节不太寻常,是的,因为她用“抗击疫情,义不容辞”的誓言书写着一个医务工作者的使命和荣光!
“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1月25日(大年初一)
科室:检验科
主人公:徐黎明,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大年初一,本来没有排班的他,却因为第一批驰援武汉医疗队的临时出发,接到了加班任务。
“兄弟们都上前线了,我加班算什么,一定24小时开机,随时待命”!可实际上,早在1月中旬,他就进入了24小时开机状态。
1月19日,接到市卫健委的文件,要求从次日起开设发热门诊,检验科24小时开诊。作为原检验科助理、体检组组长,又兼任科教秘书的他,一时间多了很多的工作。他全力配合科主任,做好科室三区划分及发热检验的防护工作,操作台和仪器的摆放,网线电话线的安装,冰箱的位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防控疫情刻不容缓,虽然没有投入防控的一线,但他与无数医务工作者一样,力争用更快、更安全、更便捷、最准确的检测结果守护每一个病患。
“无论多晚,随叫随到”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1月28日 (大年初四)
科室:医务部
主人公:项蔚,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项蔚在运送援鄂物资
07:00,坐在办公室的她已经打开了电脑。查看报表,汇总数据,核对,再筛查,上报。
09:00,接到上级指示,医院内需要组建一支会诊团队,专家团队将负责对院内收治的疑似病例进行会诊。联系相关科室专家、组建团队、协调相关事宜,来不及喝口水,她又忙了起来。
11:00,叮铃铃,电话又响了,“医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当晚就要启程!”边接听电话,她边用笔飞速地记着:“防护服,口罩,帽子,药品……”。
搁下电话,她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为逆行的战士们备齐物资!
13:00,科主任会议准时在医院会议室召开,会上,她反复强调:“细化接诊流程,对重点人群全部按流程规范进行操作。”
此时的她,还没能吃上午饭。
15:00,匆匆吃过午饭的她,正在仔细查看各个病区医务工作者的防护措施,“一定要严格消毒,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大家辛苦了!”每个病区,她都不厌其烦地再三叮嘱。
此时,距离第二批医疗队员出发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17:00,她随着“第二批援鄂医疗队员”到达了虹桥火车站。到站后,她仔细清点印有“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医疗队”字样的纸箱。为了让队员们下车时能清楚分辨,她急中生智,迅速解下了脖子上的红丝巾,用力把丝巾撕成了一条条丝带,紧紧地系在各个纸箱上。
“保重自己,平安归来”,她用力地拥抱着临别的同事,可泪水早已溢满了眼眶。
23:30,终于到家了!手机里满屏的未读信息和工作通知。而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舍小家 ,为大家”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春节里的一天
科室:普外科
主人公:沈卫星、陈伟新、崔恒官,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门诊, 病房,手术室。医院, 病患,患者家属。疫情肆虐以来,作为外科医生,这样早已模式化的生活中他们还多了一份警惕——“疑似病例”。
于是,对领导,他们承诺:“不要紧,我们可以取消休假。”对病患家属,他们叮嘱:“不要担心,一定做好隔离!”
他们戏称自己为纽带,疫情当前,守住医院这个“大”家,才能更好守护他们的“小”家。可我们常常忘了,他们是父母,也是孩子,他们家中有孩子,也有老人。春节期间,崔恒官家的老人不慎骨折,可他没有时间安抚家人;沈卫星已经很久没休假了,他说,疫情当前,领导干部必须冲在一线;陈伟新,忙着救治患者的同时,还在忙着撰写社情民意,为百姓方便购买口罩和防治病毒贡献智慧。
“不要怕,任何时候,我们都在!”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1月30日(大年初六)
科室:妇产科
主人公:俞珊珊,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最近压力大吗?”
“还好,我们的压力没有感染科,呼吸科那么大,他们最辛苦!”
“你们一些同事已经出发去武汉了!”
“嗯嗯,他们很勇敢,我虽然身居二线,但我也已做好随时拎包去前线的准备!”
“最近的工作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除了站好自己的岗,我最近还真的一直在干一项特别的事——辟谣”
“?”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很多故意制造恐慌的言论,为了让民众做好隔离,了解病毒,我们一直在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辟谣’,我想告诉大家,我们医务工作者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忠职守,科研工作者也在夜以继日研究,我想让大家知道,一定做好隔离,不要怕,任何时候,我们都在!”
“只要需要,哪里都可以战斗”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2月1日(大年初八)
科室:内分泌科
主人公:曹含弘,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虽是春节,她所在的内分泌科病房住院患者依然不少,包括两位90岁高龄患者及多位重症患者。
1月30日,一位男性患者入院。就诊中发现患者有些低热。询问得知,患者是一名公交司机,来院前两天还坚守岗位驾驶公车,接触过大量流动人员。特殊时期,发热咳嗽无疑是最“担心”的。她立即将个人领到的医用外科口罩分与该患者,并和相关科室联系,开启绿色通道为该患者验血,胸部CT检查,并联系呼吸科专家会诊。最终虚惊一场,她说,我们真希望每次都是一场虚惊。
除夕夜,她的九位同事已连夜赶赴武汉进行医疗援助,因分工原因,她不能前往,但她说她会和其他留守同事一同构筑起本市防疫的铜墙铁壁,因为她是医生,只要疫情没有结束,他们哪里都可以战斗!
“相信国家,疫情一定能控制!”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春节
科室:泌尿科
主人公:颜伟,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他不是疫情相关科室,无法冲锋陷阵奔赴一线参与医疗救援,但他说,做好本职工作,就是为前线同事们加油!
目前情况特殊,作为医务工作者,一方面要做好自我防护,做百姓眼中的防疫楷模,另外要积极做好疫期其他病患的诊疗工作,避免因疫情造成延误诊治,增加病患痛苦。最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纾解患者病痛,他还主动承担了抗疫防疫的宣传和指导工作。
他再三表示,一定要相信党和政府,大家一起积极配合,作好本职工作,疫情定控制可期。
“我为身边的同事们而自豪”
坐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时间:2020年春节
科室:宣传科
主人公:陆春芳,致公党青浦区总支部党员
“医院马上要对发热门诊进行改造,设立专门的隔离病房!”收到通知,她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发热病房,病员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制作出最合理的病房标识。
“院外,我们有一支医疗队奋战在武汉一线;院内,我们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坚守在医疗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真的很辛苦,都很不容易!”每次提到同事,她都这样感慨。
作为医院的一名小编,防疫期间的宣传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给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加油鼓劲,她每天连线武汉的医疗队员;为了落实疫情防控宣传,她深入发热门诊一线,搜集尽可能多的素材,掌握最及时的疫情信息;为了减少民众的担忧和恐慌,她及时推送各类医院通告,及时保障了信息的公开透明。
这些日子,是他们无数工作日中的一个平常的日子,可面对疫情,这些日子又显得是那么的不平凡。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当春暖花开,我们沐浴阳光时。
请不要忘记,他们依然在专注工作,默默付出。
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忘却。
不要忘了他们的义无反顾,不要忘了他们的挺身而出,
不要忘了一群平凡人,不平凡的选择!
致敬每一位在岗位上奋战的致公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