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天津
致公党员张慧颖对话达沃斯

  2018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于9月18日至20日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围绕这个主题,致公党员张慧颖应邀做客《对话达沃斯》视频访谈栏目,谈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创新型产业形成”。

  张慧颖,致公党天津大学总支部副主委、天津市委会参政议政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南开区政协第十五届委员,现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津云新媒体专访天津大学教授张慧颖

  主持人:众所周知,达沃斯论坛的议题具有前瞻性,您研究的议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创新型产业形成”,请您先简单介绍下这个议题的大概内容。 

  张慧颖:今年达沃斯论坛正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整合由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外包”,向以价值创新为核心的“众包”转变。全球制造模式正在经历一场由传统的大规模标准化,向未来的大规模定制、个性化定制方向变化。划时代的技术进步,不仅促进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升级改造,培育出众多新产业,而且广泛应用于其他相关产业领域,带动全社会“大产业”格局的大发展。

  从产业创新看,需求、产业内竞争、技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是产业创新的思想源泉和动力源泉。高价值技术加持是创新型产业的标配,多元化资本结构是产业发展的基础,高素质人力资本是产业创新禀赋的保证,政策等外部要素不可或缺。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打造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产业体系,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要从全球角度思考未来投资和贸易布局,突出自身产业特色与优势,开展跨领域、行业和国界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变革,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行产学研用联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利用专项政策助推创新型产业勃兴。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前,全世界一共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那么这三次工业革命对产业的变革都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张慧颖: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铁路、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由此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为产业革命,其最大的变化便是,机器大工业逐渐替代了手工业,工厂替代了作坊成为工业时代最普遍的生产方式。然而,该时期的生产组织方式仍以小批量生产为主,规模经济特征不显著,市场集中度较低,尚不足以完成大批量的生产。

  19世纪末,欧美国家先后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此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流水线等一系列新的技术和电力、石油化工、内燃机和汽车等新兴产业部门。企业开始趋于集中化生产且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和生产向集中靠拢,出现大规模、垂直整合的企业,经济性集中垄断形成,产业结构也相应地由以第一产业占主导转向以第二、三产业占主导。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又发生了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产业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信息时代、数字智能时代和新能源时代。新技术更迭、新产业发展极为迅速是其主要特征。互联网与新能源的结合在本质上趋向于社会化、民主化的共享合作机制,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新能源体制迎合了全球日益个性化的需求,催生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生产需求,以具备外部规模经济和创新成本优势的模块化创新成为创新的主导方式,垂直结构、中央集权的大企业集团将解体分化为网络状模块化的产业组织模式。

  经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催生,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模式主要形成了技术推动模式、政策拉动模式、企业联动模式、环境驱动模式等,而在创新拉动下也成就了一批诸如美国硅谷、德国制造业、中国智能制造等在世界范围内颇有影响的产业代表。

  主持人:您认为我们国家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应该体现哪些特色和优势?具体到我们天津来说,您觉得应该在哪些发面“发力”?

  张慧颖:第一,从全球角度思考未来投资和贸易布局。创新型企业应立足全球市场,具备全球的视野,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未来投资和贸易布局。以及思考如何利用“一带一路”等新契机,来推动企业自身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加快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产 业合作。

  第二,突出自身产业特色与优势。在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明确自身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所在,注重产业发展优势的培育。如果说美国的优势在于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突破、日本的优势在于精益的生产方式、德国的优势在于工程化的技术,那么我国未来的优势则可以表现为模块化生产方式和复杂装备领域的架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探索更加模块化的工业互联网技术线路,发挥我国模块领域技术优势作为发展智能制造的初始战略,并逐步向能够架构整体和全流程的综合集成模式转型。

  第三,开展跨领域、跨行业、跨国界的协同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合理地与工业先进国家开展技术和产业合作是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有利途径,目前我国已与德国开展了多项合作计划,提升了智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今后应持续开展与美、德、日等国的产业合作,以政府牵头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开展产业战略研究合作、加强标准化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开展试点示范和经验交流、加强人员交流和培训等。

  第四,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变革。信息时代制造业创新特点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科研工具日益数字化、智能化;创新模式向异地化、协同化方向发展;用户参与创新过程更容易,众创模式逐步普及;技术更新周期缩短,创新速度加快;研发手段虚拟化、网络化。在这些趋势的推动下,中国现有工业体系会逐步瓦解、重构,新的制造模式、组织方式、产业形态等大量涌现。“互联网+”推动了产业组织创新,网络化和扁平化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新特征。“互联网+”还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及产业创新方式的变革。制造业服务化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协同创新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当下,我国制造业企业内部需要降本增效、提质增效,因而企业需要将传统企业业务与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融合。

  第五,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不仅能为制造业乃至整个实体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提供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还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业。国家需要统筹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着力打造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其中,网络体系是基础,平台体系是核心,安全体系是保障,本质就是数据加模型提供服务,大型企业需要加快集成创新,中小企业需要普及应用,国家需要不断健全产业、生态、国际化三大支撑。

  第六,推行产学研用联盟。国家需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高校配合、政产学研金一体化专利运作模式,实现区域内科研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健全人才培育体系,着力培养智能制造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造就精通经营管理、具备专业技术和较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第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必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标准化管理路径探索,增强高科技成果转化的科学性,创造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等方面的标准化环境。强化标准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用标准化做平台,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引导技术转移升级,使新产品开发、设计、试制到批量生产环环紧扣,缩短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过程与转化周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第八,专项政策助推创新型产业勃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两个重要任务。迫切需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和附加值。通过政府引导与推动,充分利用国产首台(套)装备风险补偿制,增强用户购买和使用首台(套)装备的信心。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到智能制造基础技术与部件、制造过程智能化、智能化高端装备制造技术领域,推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实施。设立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

  天津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紧产业战略布局,找到天津的优势产业和未来增长产业,比如机器人产业,根据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需求,结合五大战略机遇,出台在京津冀合作背景下,符合天津市发展实际的机器人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以及产业化路径。天津在“高端装备产业发展是三年行动计划”中,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作为发展重点。着重培育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技术研发机构,尤其是借力现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首都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承接一批科技创新转化、实验室等项目。同时,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与培养创新的新举措,完善产业人才激励措施,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采取核心人才引进、团队引进、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高端复合型人才落户天津,为天津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产业链建设,完善产业链对接服务。仍然以机器人产业为例,一是强化产业链本身。第一,在产业链上游开展技术攻关。对技术欠缺最大的核心零部件,设立重大攻关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多学科协作,形成以企业为中枢、高校和科研院所配套支持的研发体系。吸引知名机器人研发生产企业落户天津,合作或独资建厂,带动本市相关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第二,在产业链中游,发展经济型机器人本体。现阶段天津在高端技术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欠缺,发展的策略应该是在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提高其他制造业领域的机器人设备质量和研发、政策、资金投入。第三,在产业链下游,全力支持基础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天津工业基础雄厚的比较优势,做好系统集成和配套设备的开发,借助劳动密集型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通过承接系统集成项目,突破高端客户,最终实现由专业领域逐步进入通用机器人领域,由下游向上中游拓展,实现全系列产品渗透。二是搭建机器人产业链服务平台。支持天津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天津机器人行业协会和相关专业技术学会的联合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软件、硬件以及研发、应用、培训、营销、物流等系列化产业链对接服务。

  主持人:根据津云大数据显示,“企业家精神”是最近一段时间关注度很高的热词,去年天津推出的“津八条”也强调了“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那么请您谈一谈,企业家精神在产业创新中究竟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张慧颖:产业第一,说明产业的重要性,产业是经济的物化表现,产业发展才能增强国力,改善民生。

  法国经济学家让·巴蒂斯特在1800年首次提出,即:企业家使经济资源的效率由低转高,“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强调和重视“企业家”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把“企业家”看作是资本主义的“灵魂”,是“创新”、生产要素“新组合”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例如,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创造的最伟大的“产品”不是收录机,也不是电视机,而是索尼公司和它所代表的一切;华特迪士尼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华特迪士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产业创新是企业家创新的最高层次,大凡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企业家都是全新产业的开拓者。《竞争大未来》书里有句话,“凡是享受过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物质成就者,都不得不承认他或她领受到这些产业先驱极大的恩惠”。在一个市场发展充分,以产业为本的社会成员对企业家是心怀感恩的。产业革命本质上是企业家革命,企业家是产业革命的灵魂,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诚信、创新、合作、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四大支柱,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基础。

  主持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这些新技术给我们生活上带来的方便、快捷是实实在在的。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您认为创新型产业在哪些发面还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

  张慧颖:大数据,多是在即时交易,即时社交过程中产生,包括电话、短信、微信、邮件、浏览网页等。而随着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物联网的进一步融合,未来的数据,将更多地来源于大量传感器。比如说无人值守的超市,靠着大量的传感器,实现感应扫描计价;刷脸的门禁、取款机,靠的是人脸识别技术,这项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是在90年代后期,并且以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技术实现为主;人脸识别系统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尖端的核心算法,并使识别结果具有实用化的识别率和识别速度;“人脸识别系统”集成了人工智能、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的最新应用,其核心技术的实现,展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

  自动翻译技术使得走遍世界不发愁,已经能够实现多国语言的同步翻译,语音转文本,语音转语音的服务功能越发完善,极大地服务了旅行者。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