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浙江
陈小蕴:我在南疆支教的日子

    2017年2月23日凌晨一时许,飞机抵达阿克苏机场。踏出舱门,扑面而来的是茫茫的黑夜与夹着泥土味的清冷的气息。后来我知道,这土味来自几十公里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阿克苏专属的气息。这一刻,开启了我在祖国南疆一年半的支教生活,给我留下了一生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痛苦与感动 

  才到阿克苏时,最难受的莫过于思乡之痛与适应环境之苦。作为中组部选派的浙江省对口支援阿克苏地区第九批第一期援疆人才,我们援教的学校,是当时的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学校坐落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温宿镇,向西,距离边境线不到100公里;向东,距离家乡4500多公里,是地图上不忍直视的距离。最初的一个月里,我不能听到“女儿”的字眼,甚至和女儿通话时也不敢用视频,一点点触动,眼泪就会不由自主地涌出。升旗仪式上,当我面对东方——家乡亲人的方向,注视着国旗在旭日的光芒下缓缓升起时,我告诉自己:此刻我虽然离亲人很远,但和祖国很亲。 

  3月的阿克苏,无论是远山还是近野,都是灰凸凸的,随处可见一片一片白花花的土地,如果你以为是积雪,那就错了,其实是盐碱地。天空也是灰蒙蒙的,天地混为一体,说不出的混沌。起初我以为这就是沙尘暴,结果当地人说是“浮尘”,是阿克苏更为常见的天气。不要小看浮尘,手机上的PM10有时能飙上1000,常常吓得我们赶紧戴上口罩,然而当地的老师好像并不在意。有一回遇见田院长,他笑着说,戴什么口罩啊,咱们新疆的土干净的很! 

  融化这些痛苦的,除了四月姗姗来迟的春意,更是这里的师生对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学校给我们提供了有限条件下最好的住宿,暖气、热水器、燃气灶、家具、洗衣机、冰箱等配备齐全。老师和学生们的真挚、淳朴也令人感动。第一次去学校小店买东西,回来的路上东西有点多。一辆电动车路过,是我不认识的一位年轻女老师,大声招呼我,“陈老师,上车吧,你住几单元,带你过去!”后来知道,她住我们宿舍前面那幢,有一个五岁的女儿,和我女儿小时候一样精灵可爱。第一次上课讲解市场需求曲线时,我举了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例子,随后开玩笑地说,在我们杭州,很难买到真正的冰糖心苹果。没想到晚上就有三个同学,买了五个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给我送了过来。在校园里碰见的年轻老师,不管认不认识,见面都打招呼问好,我曾经很纳闷,他们怎么知道我姓陈,后来明白,他们早就关注着我们的到来,援疆老师在这里是个“宝”。 

责任与担当 

  这是一所由新疆大学与阿克苏地区合作办学,阿克苏地区行署负责完成校园基本建设,新疆大学负责教学和管理的大学。大学以“阿克苏速度” 建成:2015年3月全面开工建设;9月,投资15亿的一期工程竣工,第一批新生入学。2017年2月底我们进校时,尽管还未褪去冬天的萧瑟,但2856亩的校园里,教学楼、实验大楼、图书馆、体育馆、校舍、食堂等分布得井然有序,颇有大学的模样。在第八期援疆教师的帮助下,其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五大学科门类及其下设各个专业也初现雏形。 

  但进一步了解之后才发现,学校办学任务之艰巨,办学条件之差,远远超乎想象。这所大学是阿克苏地区1市8县、13.25万平方公里、250万人口、36个民族所拥有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也是阿克苏地方财政举全区之财力建成的大学。而阿克苏地处南疆核心地带,因此,拥有近一半少数民族生源的这所大学,不仅是为祖国边疆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基地,也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南疆社会稳定的前沿阵地。我们援疆教师的任务不仅是在祖国的边疆教书育人、“传帮带”青年教师,还要以教育的力量维护稳定,任重而道远。 

  经费不足、师资不足、学习资源不足是十分现实的困难。刚被任命为经贸管理系负责人的时候,该系的7个专业基本刚刚起步,有的专业甚至只有一位青年教师;学生竞赛项目入围自治区决赛,却因为经费不足难以参加;和15公里外市区的企业机构商谈校企合作项目需要自己解决交通和经费问题;青年教师不仅需要担任课程教学任务,还有维稳需要所安排的校门值班、宿舍值班和班主任管理任务;系里在教学管理上没有配备行政人员。缺钱、缺人、缺时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与此同时,学校启动了独立学院向公办二本院校转设的工作,这些不可能必须变为可能! 

  之前一直是一名普通教师的我,当时压力特别大,甚至觉得很委屈。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青年教师们的任劳任怨又一次感动了我。自治区专家第一次转设评估前夕,有一天早上翠燕老师跟我说,她七点钟去办公室加班(新疆的上班时间是十点),发现代老师的办公室还亮着灯,原来代老师已经好几天熬夜加班了。备战转设的那些日子,翠燕和艳珍老师挺着大肚子奔波,小祝、周周、庄庄和娜娜老师假日无休地培训学生参加竞赛,小杨、雪儿和小王老师无偿提供他们的车,小何老师不厌其烦地与一家又一家金融机构联系,还有罗书记、娇娇老师……我们系的青年教师们团结又努力,他们认真又信任的眼神、宽厚又体贴的笑容,让我有勇气面对挑战。 

  当事情一件件地做出来时,困难便一点点地化解了。2017年6月,我们系的学生团队在自治区竞赛中,力克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等“211”强手,斩获三项一等奖中的两项,还获得四项二等奖和一项三等奖。当主持人一遍又一遍地宣布“获奖者——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时,观众席上不停地有人问,“这是什么学校,怎么没听说过”,对,就是我们——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我们是来自南疆的“黑马”!这些战果是我们系援疆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那个时刻,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援疆教师的骄傲。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们系在学生竞赛中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8项。不过,我内心最为“得意”的,恐怕还是援疆后期,他们已经把我当成了“自己人”。系里的年轻老师,无论是有了小成绩还是小烦恼,都喜欢拉着我的手说一说;学校领导,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会严肃地对我说“陈老师,你们系……”;带着青年教师去企业,那些老总们经常问“你们的学生……”。我暗自揣想,是不是我晒得够黑,笑得够爽朗,眼睛够亮,心眼够正啊,我很荣幸,被当作新疆人! 

  2018年7月我们完成任务离疆时,尽管转设目标还未实现,但此时在援疆团队、青年教师、返聘教师和后期增援的援疆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这个当时拥有7个专业,全校45%的学生,包括859名少数民族学生的大系,工作已渐入正轨。作为这一年半的系负责人,我感到很欣慰。 

成长与幸福 

  如今,援疆的日子渐渐远去,我常常感慨:生长于江南鱼米之乡的我,曾以为花红柳绿、花好月圆不过是大自然的馈赠,经历了援疆,才意识到美满的生活离不开坚守在祖国边疆的奋斗者的奉献;当了十几年高校教师的我,曾以为教书育人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经历了援疆,才知道教师也可以肩负起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历史使命。 

  2019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阿克苏校区)更名为新疆理工学院,成为一所公办二本院校,南疆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从此踏上了历史新台阶,曾经奋斗过的我们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喜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如今,每当吟唱起《我和我的祖国》,我的心中都会升起一种幸福的深情,那是曾经与祖国共命运同担当的深刻体验。我为自己曾是一名援疆教师而自豪,无论在草长莺飞的钱塘江畔,还是在大漠尘飞的天山脚下,我们援疆教师都与祖国心心相连!(陈小蕴)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