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浙江
不说再见,我们还会再来——迎新村接力帮扶小记

    11月2日,正是秋高气爽,诗画遂昌迎来了一群热心人,他们是致公党浙江工业大学委员会和省直综合五支部的党员。沿着九曲回肠的盘山公路,迷醉山色、清朗的空气、似伸手可及的蓝天白云,渐次扑入眼帘。这不是一场浪漫的旅程,当汽车在目的地停下,一排黄泥土屋安静地立在山脚之下,刹那间,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成员之中,多有来自农村的党员,但眼前的景象还是超出了我们对迎新村的想象:沟壑间的村落布局,让人有一种时光回流的错觉,迎新村就以这样一种姿态,真实而无修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村支书老胡热情地迎接着我们,微笑着,朴实与真挚通过握手清晰而有温度地传递给了每一个人,客套之中,充满了感激。 

  迎新村有13个自然村,星散在十几公里的崇山峻岭。下午一行人稍事休息,便在胡书记的陪同下,开始了用脚步丈量迎新村的考察之旅。 

真山真水,连空气都是甜的 

  迎新村与丽水的很多地方一样,真正拥有青山绿水的宝贵资源。一路上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梯田上,一垄一垄的茶树及有机蔬菜,或绿或青的浸润着我们的视线,如散文诗般的节律,如水墨画般充满艺术气质。但随着与农户的交谈,我们的心情在一点一点往下沉。迎新村农业生产方式单一,基本还停留在传统的分散式种养植,缺乏资源整合与品牌创建,农产品溢价能力低,营销方式落后,不能有效地成规模有组织地对接互联网平台,打通与外界的供需联系,更没有有组织地建立基于供需关系的圈层传播,无法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这里的农产品,大量绿色的资源,不能有效地转换成资产,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创收增益。 

一杯高山茶,引发的联想与思考 

  帮扶途中,经过一户建在山顶的现代化农居,经得主人同意,我们爬上三楼。在阳台,极目远眺,如画景致扑面而来,远处有云雾萦绕,近前有如黛山色,秋天在山峦铺展着丰富的颜色层次,茶园依坡而种,成行成垄,如诗句一般,屋前有青郁蔬菜,几只鸡在闲庭信步,好一派世外桃源景色。主人给我们泡了几杯自制的高山茶,茶型细而清晰,茶香四溢,绝对称得上是有机好茶。品着茶,问及茶叶的价格,竟低得让人咋舌。我们问,你们有这么好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物产,为什么不考虑做民宿。主人答道,当然有这个想法,但不知道怎么做。这引起了我们的思考:迎新村有不少新屋旧宅,经过自我改造或引进外来资本,完全有条件开设包括民宿在内的旅游业。如果对接到位,与旅游、民宿机构联合,甚至可以成为休疗养、奖励游目的地。倘若策划精准、运营有章,应该可以成为迎新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改变居住方式,是否必须割裂乡愁? 

  据胡书记介绍,石练镇正在考虑并村建居,改变自然村生活不便的现状。一种方案是把村落建在镇上,让农民逐步成为镇民,另一种方案是把村落建在产业园区周边,让农民逐渐转化成产业工人。相信这些方案都有它们的合理之处,可能成为改变迎新村绝大多数农民生活形态的利民之举。但在与一个畲族村庄几位老人与年轻人的对话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他们故土难离的情结,希望有另外既能改变居住环境,同时也能保留传统的农耕文化方案的强烈愿望。望着破旧的老宅和充满了祖辈记忆的一树一石,我们心里也被一种浓烈的乡愁与纠结裹挟起来:新农村建设,到底是否还应该继续承担起留住乡愁的历史使命?美丽乡村在保留青山绿水的同时,如何留住年轻人?传统的农耕方式,是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甚至时尚的生产方式,成为城市人理想的“他处”,并且能够深刻地改变农民的生活条件?这些问题,成了我们一行议论的话题。这个话题很沉重,也很严肃,但沿着丽水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畅想,我们知道今天也许没有答案,但相信明天一定会有最好的答案。 

挥挥手,我们不想仅留下一点消费 

  第二天石练下起了沥沥细雨,山水之间更增添了一份如梦如幻的美丽底色。每个人手中的袋子里装满了还滴着露水的红薯、萝卜、玉米和“爱心鸡”,以购代捐、消费帮扶在一场秋雨中行将结束。短短的两天行程好像特别的短暂与匆忙。就内心而言,从最初的计划,到心存疑虑,直至临将告别,心中突然多了一层不舍甚至留恋;留恋之余也多了一份情感与责任,就如那场微凉秋雨,舒适抚身,此次的考察给了我们心灵的洗涤。我们在思考着,在今后的日子里,如何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各自的人脉资源优势,在生产方式转变、打造农产品品牌、构建与外界的联系平台、打造包括旅游、民宿在内新型业态,把绿色资源真正变成绿色资产,提供我们的智慧,帮助迎新村逐步成为一个具有内外皆秀的美丽乡村,让农民兄弟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不说再见,迎新村,我们还会再来。(许伟杰)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