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浙江
我在中科院做扶贫

  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我有幸在中国科学院挂职学习一年。挂职期间,我协助参与中科院对口扶贫工作,对于扶贫工作有了新的认识,权记于下。

  同其他国家部委办一样,中科院也有自己的国家定点扶贫县,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和贵州省水城县,同时协调中国科技大学对口帮扶的贵州省六枝特区。这4个县目前都已经摘除贫困县之帽。除此之外,中科院在各地的分院、研究所还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承担了当地扶贫任务,计有6县9乡42村,扶贫责任重大。

  按照工作分工,我积极与3个县对口帮扶责任分院、研究所和挂职副县长、驻村第一书记联系,熟悉帮扶地区的情况。我赴定点县了解掌握扶贫工作的有关情况,撰写了自2019年4月以来中科院关于扶贫工作的领导讲话、工作总结、整改报告、专报等多篇材料,在《中国科学院院刊》上合作发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创新举措及成效》论文1篇。我还积极参与中科院扶贫工作展示工作,包括新闻发布会、扶贫成就展等,参加杨凌农高会中科院参展工作,协助中科院对口帮扶工作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年度考核“好”的评价。

  中国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减贫工作举世瞩目,减贫成效更是有目共睹,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必将彪炳史册。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研机构,在扶贫工作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科院就投身于扶贫工作中,30多年来,中科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精准扶贫工作上探索出自己独到的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科技扶贫、一以贯之”。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技扶贫的特点就是通过示范带动、智力投资,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而实现物质上和心理上的双脱贫。中科院科技扶贫工作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结合当地实际,扶贫产业有基础。中科院在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之前都经过充分的调研,了解当地的自然地理生态和人文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扶贫产业计划和方案。中科院在贵州水城实施的猕猴桃项目、在内蒙古库伦实施的草畜项目、在广西环江实施的林药林草项目等,都在当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符合当地老百姓生产习惯。扶贫科技人员通过品种更新、技术培训、组建实体、新型营销、消费助力等方式,实现产业升级,提高当地贫困人口的收入。贵州水城的猕猴桃产业已经纳入中科院“中科金果”品牌体系,大受市场欢迎,小小猕猴桃真的成了“致富金果”。

  二是生态产业共赢,维护环境显奇效。贫困地区往往地处生态脆弱区和敏感区,自然条件不利于发展生产,强行大规模改造自然必然带来生态灾难。中科院的科技扶贫项目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例如水库生态养鱼、养殖废水和农村生活污水综合处理等项目的实施,兼顾了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三是智力志气齐抓,内生动力见长效。脱贫致富、防止返贫,归根结底需要有正常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的自我认同。实现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转变,中科院总结出“智志双扶”的经验。中科院在贵州水城和内蒙古库伦分别共建幼儿园和小学,脱贫致富从娃娃抓起;在库伦旗等地开展心理扶贫工作,精准把握贫困人口的心理、认知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帮扶;在幼儿园开展儿童成长测评,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针对贫困家庭、贫困母亲开展系列心理讲座,帮助基层扶贫干部掌握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方法。通过“智志双扶”工作,从根本上拔掉“穷根”,这是中科院对扶贫工作的独特贡献。

  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斗志昂扬,打赢了新冠疫情阻击战。同时,2020年更是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一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脱贫之后怎么办?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同志也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接近完成,我们必须认真做好研究提出设立过渡期、现行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调整完善等前瞻性工作,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的强大支撑力量。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二十周年作出重要批示:“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我相信,中科院必能扛起乡村振兴科技支撑的大旗,根据不同区域研究总结出不同的乡村振兴策略,既包括宏观政策层面,也包括微观技术层面,为国家提供一批针对不同类型乡村的、可示范可复制的样本,为乡村振兴做出中科院的贡献。

  科技扶贫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科院的科技人员响应国家号召,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钟彩虹、钟瑾、仲乃琴“三zhong女杰”为代表的中科院科技人员不畏艰辛,持续奋战在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线上,用汗水浇灌农村发展,用智慧推动乡村产业,用心灵感染贫困人群。而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更值得我学习。

  作者:致公党宁波市属综合二支部党员 郑甬龙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