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来,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参政议政工作紧紧围绕中心,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推进制度化建设,主动探索新思路,突出重点,从人才、机制等多方位着力,逐渐形成强大合力,为政府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参政议政工作积跬步以至千里,以五年之力,进一步开拓了空间,形成了履职风格和优势,赢得新发展,参政议政成效更加显著。
一、建言献策,参加高层协商务实有效
高层协商会、座谈会是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平台。2011年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制定了《中国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关于参加政治协商的若干规定》,规范了参加高层协商会、座谈会的有关程序,强调要集思广益,发挥群体智慧。在高层协商会、座谈会之前,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困难,精心准备,认真筹划,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和建议,形成有内容、有质量的发言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致公党广东省委会领导出席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高层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共计78次,不少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其中,在汪洋书记主持召开的《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下简称《决定》)意见征求会上,致公党广东省委会领导提出的8条意见被采纳;在广东省制定“十二五”规划征询意见座谈会上,致公党广东省委会领导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等建议被采纳。
致公党广东省委会领导还利用高层协商会、座谈会的机会直接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取得突出成效。如《关于充分发挥网络意见领袖作用的建议》到汪洋书记的重视和批示,并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亲自办理;《关于建设前海地区高端服务业特区,深化深港合作的建议》得到汪洋书记批示,促成省政府积极争取,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并写进了今年的温家宝总理工作报告;《关于将阳春两个没有被政府认定的华侨农(林)场纳入贫困村并扶持的建议》得到汪洋书记亲笔批示,省委常委、秘书长徐少华亲自办理,两个农(林)场的解困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汇聚智慧,政协提案成果丰硕
提案是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方面和重要载体之一,提案质量体现着民主党派的履职能力和建言水平,关系着参政议政的实际效能。
五年来,通过集思广益,提升课题工作水平,大批质量较高的课题成果被转化为提案,共向省政协提交大会发言、书面发言和团体提案98件,建议的针对性、可行性、创新性进一步提升。在这些提案中,有10件获省政协优秀提案,部分提案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自督办,提案工作的实效性大为增强。
其中,2009年提案《关于完善机制,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落实》和2010年提案《关于进一步提升我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连续两年作为联合提案被选为汪洋书记督办提案;2007年提案《完善我省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促进和谐广东建设》被列为省政协首件现场办理重点提案; 2008年提案《加强我省粮食安全的建议》推动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2009年提案《积极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动粤东地区加快发展》推动省政府向中央政府积极建议,最终使汕头、梅州、潮州、揭阳等粤东北四市被国务院正式纳入海西经济区;《以人为本,扶助贫困归侨,建设和谐广东》等数个具有鲜明“侨”、“海”特色的提案也获得社会广泛关注。
同时,还积极向中央报送提案,成绩显著。《关于推进我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的建议》、《关于创新水利建设投入制度,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等10余件提案被本党中央采用作为全国政协的大会发言和团体提案。在2009年致公党中央参政议政工作评选中,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被授予提案工作先进组织奖。
3、高效组织,课题工作基础扎实
课题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致公党广东省委会提交政协提案的质量。课题组织工作以规范机制和深入调查研究为依托,逐步形成了领导负责、专家领衔、党员参与、跟进落实的一系列做法,组织、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充分调动了各级组织成员课题参与的积极性,课题工作更加有活力,有深度。1、健全机制、执行有力。修订完善课题组织工作的各种制度,由领导班子主要成员担任省参委会领导,以参委会和6个分委员会专家为主要力量,带动广大党员自发参与课题工作,形成全省各级组织广泛参与、互相促进的课题工作新格局;2、广开言路、发挥热情。在全省开展招标课题、自荐课题、定向约稿和重点课题结合的四位一体参政议政课题组织工作架构,2007年至2011年共收到课题申报书248份(立项139份),自荐课题8份,定向约稿17份;3、深入调研,突出重点。组织专家分别就16个重点课题,在全省各地深入调研,还与部分地方组织进行联合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份量的调研报告和提案;4、注重落实、发挥实效。把办理效果作为提案质量的落脚点,积极组织专家力量参加提案办理工作,如参加汪洋书记两个督办提案的跟进办理,拓宽了提案本身的影响力。
4、发挥热情,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稳步推进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参政议政的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简明、及时、客观地反映信息,能为党和政府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提供重要和真实的情况。
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对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下,制定了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有关制度,积极组织发动党员立足本职工作,关注时事、关注民生,及时反映社会动态真实信息。定期召开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培训班,通过培训和交流经验提高信息员撰写技能。从2011年起,每季度编印一期社情民意信息汇编,统计各级组织报送、采用信息的情况,激励党员报送信息的积极性,在组织间形成了互促互进的良好效果。
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得到了全省各级组织和党员的大力支持,成绩有目共睹。五年来,共向本党中央、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报送重要社情民意信息461条,向致公中央报送454条,其中有202条被本党中央采纳,被本党中央采纳的信息数量居省级组织前列。其中《我国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存在的制度性问题与对策》等3篇被国家领导批示,《加强高校科研单位立项及经费投入的监管工作》等13篇被全国政协采用,《化危为机,推动新一轮跨国技术转移》11篇等被中共中央统战部采用。
这些重要信息在为党政部门决策服务,为本党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服务,为本党党员及其所联系的群众反映意见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9年的致公党中央评选活动中,致公党广东省委会被评为信息工作先进组织。
5、创新形式,界别委员活动成效显著
深化参政议政效果,参政议政机制应不断创新发展,灵活开创工作的新方式。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主要领导的直接倡导下,建立了政协委员开展界别活动制度,创新工作模式,立足侨心和民生,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界别的组织功能,为参政议政工作增添了全新的内涵和形式。
2010年,界别委员活动结合致公党的“侨”、“海”特点,前往惠州调研陈炯明墓保护情况,促成惠州市政府出台了6000平方米陈炯明墓园修复方案;界别委员活动还前往山东开展“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调研,形成了建议广东省在“十二五”时期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率100%的提案,得到广东省政协黄龙云主席的高度赞赏。2011年,界别委员活动到阳江马兰华侨农场开展专题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多部门联动,最终促成了广东省安排资金1390多万元,全面完成了阳春留垌华侨林场和马兰华侨农场的改革解困工作。通过界别委员活动发出党派界别的声音,成为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又一重要渠道。
参政为民,履职为公。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推动了参政议政工作五年一大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形势下,在致公党广东省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参政议政工作会更加务实创新,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