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连片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扶贫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掷地有声的庄严承诺。连片山区受资源、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制约,贫困程度更深,脱贫成本更高,扶贫难度更大,更需要我们去关注,多提建设性意见,为连片贫困山区早日脱贫助力。为此,致公党河南省筹委会调研组于2017年3月13日至15日在豫西嵩县、栾川、鲁山就“连片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调研。

  调研组通过采取实地考察、走访座谈、研讨总结等多种形式了解到,连片贫困山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稳步减少、人均收入逐步提高、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基层扶贫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是待遇上却得不到保障,同时疲于应对上级各项检查,无法集中主要精力于贫攻坚工作;2.产业扶贫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带动性不强;3.山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卫生服务较差,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足;4.一些地方存在一定程度的“数字脱贫”现象;5.扶贫政策连续性,长效化扶贫机制的构建问题

  为此,我们建议:

  一、保障基层扶贫干部待遇,建立综合督查考核制度

  (一)保障基层扶贫干部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

  在经济待遇上对县乡两级驻村扶贫干部发放一定的扶贫津贴,标准可参考纪检干部的纪检津贴和信访干部的信访津贴。在政治待遇上,组织部门在提拔干部应优先考虑推荐基层扶贫干部,并从制度上进行落实,如果职数确实有限可以给予科级干部待遇,以充分调动基层扶贫干部的积极性。

  (二)建立扶贫工作综合督查考核制度,避免重复考核

  基层扶贫干部应集中精力开展扶贫工作,而不是应对上级的各种检查,应建立综合督查考核制度,如当年度上级督查考核过,下一级就不必再重复检查考核。同时可以多部门联合成立工作小组共同督查考核,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二、因地制宜制定支柱扶贫产业和特色扶贫产业

  连片贫困山区应发挥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在发展旅游、文化等服务业过程中,努力找准自身定位,进行差异化、特色化宣传,充分挖掘与营销独特优势。在建设旅游文化产业硬件设施的同时,还要注重抓软环境建设,对当地群众服务意识及服务能力的培训和提升。旅游带动扶贫要实施一户一策,根据每户特点,确定投入方式,土地、劳动力、手工艺等。 

  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积极吸引龙头企业开办养殖业、种植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特色农副业,注重通过科技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以形成规模,发挥带动作用,激发脱贫致富的强大内生动力。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产业扶贫格局。

  三、加大对于连片贫困山区基础设施的财政支持力度

  连片贫困山区的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仍然是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应继续加大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财政支持力度,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综合运用各种融资模式,吸引社会投资和银行贷款,投入贫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资金投入上,建议将一定比例扶贫专项资金用于非贫困村的贫困户。通过前期的扶贫工作,目前,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在数量上已远大于贫困村的贫困户,而资金支持上却明显不足,需要及时调整政策进行关注。

  四、精准扶贫需谨防“数字脱贫”

  扶贫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并纳入了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一些地方存在为了政绩为了完成目标任务,不考虑实际盲目提前脱贫期限,全国提出要求到2020,省里提前到2019,市里提前到2018,是否真正能达到脱贫标准,还是只搞数字脱贫。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当地政府的形象,更关乎党心和民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扶真贫、真扶贫,通过完善制度设计,运用大数据技术,强化督查考核,加大对弄虚作假的惩处力度,确保精准扶贫各项工作落地落实。

  五、建立健全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确保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

  脱贫不是最终目标,我们是要共同奔小康。一些刚刚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户收入并不稳定,也存在因病返贫的风险,所以精准扶贫要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来抓,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只有实现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才是我们的目标。因此党和政府要考虑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确保扶贫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给基层干部和群众吃上脱贫致富,共同奔小康的定心丸。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