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旧物新用,风采“依旧”

  路过龙海市区紫葳路的市民,无一不被龙头文化园两栋高大的红砖建筑所吸引,精致大气的风格和复古怀旧的气质相得益彰,让人啧啧称赞。这两栋旧厂房的华丽变身,折射出龙海市在宜居环境建设上的理念更新。 

  喜新更恋旧留住城市记忆 

  “原来以为整片都会被拆掉,没想到这两栋苏式建筑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还修旧如旧。”近日,路过龙头文化园的市民李某说道。 

  紫葳路段旧齿轮厂区域原来都是废弃的旧建筑,显得破败阴森,又位于“三边三节点”的范围,在龙海市抓创卫、农村抓宜居的大环境下,是重点整治对象。“拆了建公园,效果立竿见影。”“这个位置这么重要,土地应该收储起来,建个地标建筑。”关于该地块的改造,各方意见不一。“建新不如修旧,这两栋红砖建筑留着做农民画馆、农民戏馆。”最后,龙海市领导拍板。“这样既保留了传统建筑,又解决了农民画、芗剧团缺少活动场所的问题。” 

  龙海市整治这片区域时,除保留两栋高大红砖旧厂房,改造成农民戏馆、农民画馆外,破败建筑一律拆除清楚,修建成公园绿地,同时充分应用工业元素造景,以废弃工业机械作为园区草坪绿化的景观雕塑,建成龙头文化园。 

  “农民戏馆、农民画馆外立面极具美感,在不同时段的阳光照射下,会有不同的景致。”摄影师刘某说,他经常带客户到文化园采景拍照。 

  历史建筑遗产连接着城市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龙海通过拆、改、建、修,同时融入芗剧、农民画等本土特色,使之形成新的文化载体,古建筑焕发新颜。 

  取舍方寸间注重修复细节 

  “修旧比建新要难得多。”项目负责人陈经理说,“既要考虑老建筑的安全牢固,又不能破坏原有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得注重岁月痕迹,可谓是一个头三个大。” 

  为找到颜色接近的顶瓦,相关人员走遍附近多个县市进行采购收集,汇聚而成的“百家瓦”更具历史的斑驳感。“就连灯光我们也反复调试,不能太闪太亮,整体风格要跟外立面相统一。”龙海建设局负责人说。 

  为腾出展览空间,在修复改造过程中,厂房内部的器械被全部移出,保留其中特色的大型机器,改造成极具特色的露天雕塑。 

  “这两栋厂房的玻璃富有特色,从中间望出去,如同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龙海市文体新局副局长说。为了不破坏整体的美感,在内部装饰时,农民画馆墙体四周都不立展示柜,用简单留白的手法来保持立面的整体艺术性。 

  “要修旧如旧,不贪大求洋。”龙海市主要领导说。在农民戏馆里,古朴的戏台、做旧的长凳、复古的吊灯,把人拉回上个世纪的场景。 

  名因实而美贴近乡土人文 

  取名农民画馆、农民戏馆会不会土了点?恰恰相反,出身乡土、风格独特的龙海农民画、农民戏剧多年来都在基层创作、流行,是十分朴素的乡土艺术,取这样直白的名字,恰如其分,也更贴近一般百姓。 

  “龙海农民画以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背景,多表现不同时期的山乡风貌和生活情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龙海市文化馆馆长说。 

  “农民画曾经是龙海最闪亮的文化名片,我们要搭建好平台,将龙海农民画推向市场。”龙海市文体新局局长说。 

  “龙海民间的曲艺表演活动非常发达,在街头、庙会、公园,经常有芗剧、锦歌、木偶戏、南音等形式的表演,吸引很多群众观看。”致公党龙海党员,龙海戏剧(芗剧)研究所所长康志星说,“我们计划以芗剧为主,将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艺术集中在农民戏馆里展示,将传统文艺氛围营造得更加浓厚。”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