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散文
我与多闻书院

  一本本书,一个个在山中的周日。

  一生能有多少这样的“三余”时光?

  不知不觉的,我已经走过了五十个岁月,五大洲49个国家,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结识了众多朋友,有些成为人生挚友,沈文龙便是其中之一。

  沈文龙是将门之后,我和他有一个特殊共同点——同为“致公世家”(我外祖父、母亲均为致公党员,而文龙父亲也是老致公党员),且我们都是十年前加入致公党的。文龙是位企业家,现任江苏凌云国际货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去年八月,在一次共同参加“裴圩”帮扶活动中,沈文龙告诉我:他正和南大同学筹备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宗旨的“多闻书院”。为此他们还千里行考察了岳麓书院、嵩阳书院、考亭书院,传薪书院、荥阳书院、鹅湖书院。他告诉我多闻书院将于2015年10月18日正式开班,届时希望我能成为首批学员。心仪于中国传统文化,我报名了。谁知,此后一发不可收,几乎每课必去。

  

                   

  1.jpg

  名于《论语》:“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多闻书院”是一座选址于距南京30公里,坐落在被誉为“佛教律宗第一山” 的镇江宝华山中,开放式(邀请名家讲学)公益学堂。交通便利,周日开课,只是首次需曲径通幽——沿312国道、见路边一约两米高菱形石上有红字镌刻“多闻书院”标志,拐进约五百米即是。我和大家一样,第一次到“多闻书院”远看只是一排白墙灰瓦平房,与心目中想象的书院大相径庭,不夸张说就如“农民运动讲习所”。但登堂入室,方见文龙朋友们的匠心:杏坛、画室、禅房、茶室、书房、膳房,浓郁的古韵书香。尤其室内课桌皆古茶几式;讲台依循古制(老师讲课在侧面,也方便看PPT)。人字形的屋顶,垂吊下的是光线柔和灯笼;两侧竹丝窗帘上书写着篆体:“静心”、“达观”、“厚德”、“怀仁”。

  2.jpg

  开班的第一天便让人难忘。我和同为致公党员的省委机关徐放处长、洪智强总经理、沈文龙理事、陈鸥老师、以及多年拍摄“引凤工程”的周朗,如同学生般一早出发、分乘4辆小车,提前半小时如约而至。此时山中挂着“南京大学国学教育中心人文基地”铜牌的平房前,早已排列了十多辆小车(甚至有外地牌照)。公益学堂,南大学生志愿者到的更早,签到引导入室,只见每人座位上都有赠送的“多闻书院”笔记本、笔,以及首课《大学》讲义。之后,又不时有同学带书相赠(我对其中《献给旅行者的365日》爱不释手)。上课前,班长沈文龙带领大家起立拱手行拜师礼,此刻望着相约来此的致公党员,感受着同窗共学,不由想起《左传》“同师曰朋、同志曰友”,更领悟朋友含义。此后因文龙发动,陆续有致公党省社会服务专委会施振旦教授、文化专委会卢晓宁主任等党员来书院听课,甚至有从金湖、南通赶来的朋友,结缘传统文化,相聚一堂,不亦乐乎。

  1.jpg

  1.jpg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东南大学明如老师授第一课:“学习的重要性及方法”,欲读懂儒家体系须先读懂《大学》。课堂上不仅有讲课人多年研究,还留有时间让前来者提问释惑。这以后,“线上课”每周二晚八点在微信群开讲,“线下课”每半月周日早九点在书院进行,书院提前一个月在群里广告新课内容。有著名“南大铁嘴”庞绍堂教授《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传薪书院“长衫先生”李里《国学》、有大连儒学会副会长钟永圣博士《黄帝内经》、有南农大房婉萍教授《论茶》、有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大师吴国亨《论画》,有金陵古琴家“老桐”《琴道》,有叶问第二代传人孔庆国老师《咏春拳》。只要开课日我在南京,每课必邀党内同仁及亲友同往,这与众不同上课方式和专家们博学精彩课程无不深深吸引我,使我有幸成为书院第一批收益者。书院,不仅让我和四十年前小学同学再次同窗;沈文龙和他七十多岁母亲共学,也在书院传为佳话。

  考虑到书院偏僻,这里还免费提供全素午晚餐,多由同学功德相赠。每餐六菜一汤:豆腐、水芹、土豆丝、西红柿炒蛋、藕片、书院自种青菜、山芋,豆芽汤。师生同桌用餐,学友席上交流,由此扩大了朋友。这里不仅有天地自然的美景,更有不愿虚度光阴的相遇求学。

  1.jpg

  因我热心活跃,成为《多闻书院》(蒙学堂)微信群主(目前356人),并在友人引荐下带群参与了南京市阅读办组织的“一月一本传世名著”品读推广活动。名师们精彩导读,引得家长带着四五岁孩子在群里“接龙”诵读七月份的《千字文》,意想不到许多致公党政协委员、企业家、教授也纷纷入群,分享学习传统文化乐趣。八月份《世说新语》、九月份《儒林外史》、十月份《桃花扇》、十一月份《红楼梦》、十二月份《本草纲目》,都在群里进行了线上听解读,线下跟着老师脚步去探索。 11月,我随“红学家”——陈谊博士深入寻访“红楼”美景、探访曹府遗址活动,是我从业旅游近三十年从未感受到的一种快乐与收获。

  同样因为职业,我与境外联络每每总占深夜,周日的早上总想多睡会儿,可一想到书院有新课、同窗有相约,便毫不犹豫了。怕路堵、担心迟到,每次驾车出发均要预留一小时。

  走过春夏秋冬,“做人从早起起”,一年来,“多闻书院”之路给我留下难忘印象:小车穿过薄雾笼罩的冬晨,车轮碾过落叶秋雨的坦途,伴着蝉声迎着晨光的夏日,万物复苏令人感受美好的春天。

  人的不同,是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生因为“多闻”再看世界,从此不同。

  

  

  

  

  

  2016.12.08 01:15于太平洋上空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