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0周年>纪念文章
致公党培养我成长
添加时间:2015-09-24作者:致公党常州市副主委谢海文章来源:
 

图为谢海生活照

我是一名归侨子女,父亲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马来西亚回国的归侨,他是常州侨联的退休干部,我母亲也是一名统战干部。因此,我可以说是出生在统战之家,从小就受到“统战”以及“侨”的熏陶。1991年,因为归侨子女的关系,我被吸纳为常州市青联委员并担任了界别组组长,算是初步踏入了统战之门。

1994年,27岁时,机缘巧合,我有幸进入致公党机关工作。还记得第一天上班,走进市委会的办公室,我大吃一惊,30平米不到的办公室放了5张办公桌,2个沙发,沿墙还有2排文件柜,挤得转个身都不容易。再一看,5张桌子坐了5个人,正在心里嘀咕我坐哪儿时,坐在靠窗位置的老主委承科站起来对我说:今天开始我就回家了,你就坐我的位置。总算搞清状况了,老主委承科退休了,专职副主委罗清和负责机关工作,坐在我对面。当时心想:这个地方真挤、真简陋啊!不过这些领导真平易近人,处级单位的领导跟群众一起办公,一点架子也没有。

我是学理科出身的,大学毕业后在工厂从事技术、销售等工作,平时主要跟机器、图纸打交道。到了致公党机关后工作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了较为陌生的环境。正式开始工作后,组织上对我悉心培养,领导和同志们都对我关爱、帮助。

一是言传身教帮助我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罗主委在上班第一天就告诫我,这里的工作没有具体指标,没有指标不代表就可以懈怠,不学不做你就荒废了,必须自己找事做,自己找人学。在工作中,市委会历任领导为我做出了表率,兼职的张国秋、曾荣两位老主委有空就会到机关关心指导工作;高戈秘书长在单位对我有如兄长,大事小情都和我商量;张秀英副主委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赵彤副主委在工作上勤勉努力,还经常亲自为我修改文章,这些都为我做出了榜样。

二是放手锻炼使我提高工作能力、水平。除了组织上时常安排学习培训外,更让我得到锻炼提高的是在工作中的信任和放手。一进机关,张国秋老主委就把机关的组织工作交给我,张秀英副主委也总是信任地把机关重要的工作交给我独立完成。2011年换届,我担任了市委委员,主委张市长就代表市委会把参政议政和组织工作交给我负责,让我感受到莫大的信任,而我也不负所托,近几年市委会的参政议政和组织工作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

三是生活关心让我视单位如家。进机关时我还未婚,同事们和党员象家人一样张罗着给我找对象,有一位老党员甚至想把自己出色的女儿介绍给我。1998年,我爱人因病住院,高戈秘书长两次去医院探视并协调有关事宜。2003年,我因椎间盘突出卧病在家,张秀英副主委派他儿子把一台40多斤重的理疗仪扛到四楼我的家里,让我用于康复治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我倍感温暖,为自己能有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大家庭。

所有这些都让我有着巨大的回报党派、回报党员的动力,加之我们的党员大多是归侨侨眷,当时70多名党员中有近20名归侨,其他大多数也都是侨眷。为侨党工作,为自己的父辈一样的党员服务让我工作起来丝毫没有障碍、充满了激情。每年慰问老党员,我是跑前跑后,又当驾驶员,又当搬运工。首先是市委会的车子没有驾驶员,我来了之后在机关最年轻,兼职驾驶员就是我了。又因为经费有限,那时的慰问大多每家发2箱水果当慰问品,首先要到果品市场批发,要自己装卸水果箱,拿到机关集中堆放后,又要把每天慰问需要的水果放到车里,开车到了老党员家门口后,还要把水果扛到党员家里,而党员的家许多都是多层建筑的顶楼,一天跑下来往往要扛着箱子爬几十层楼。身体虽累,但心是快乐的。平时,党员有什么需求,我也是尽力帮助,没有怨言。记得有一次,年过七旬、长期卧病的孤老、党员陈守锬打电话来,要求市委会带他去医院看病,在得到领导指令后,我开车到了老陈家里,他家住四楼,家里一个亲人也没有,自己又不能走路。我二话没说,背起老陈就下了楼。看病回到家后,老陈对我说:致公党比亲人还亲啊!

虽然工作上辛苦、努力,付出很多,但组织上对我的鼓励、培养和期望却始终更多。20年来,我7次在公务员考评中被评为优秀,5次获得嘉奖,多次获得省委会单项先进。职务也从办事员、科员、副主任到主任,2013年,还增补我为市委会副主委。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常常在想:我能做些什么,来回报组织长期以来对我的培养和期待,回报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信任和厚爱?我想,我要做到的一是要在市委会和主委的领导下,与班子成员共同团结带领全市党员积极履行参政党的职责,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二是要在市委会和主委的领导下,与班子成员共同团结带领全市党员努力强化自身建设,使致公党在常州能展现更大的作为;三是要更好地为全市党员服务,更好地为党内外的“侨”服务,充分体现我们“侨”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