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 抗日群英

南洋华侨在侨居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组图)

  

 

1941年12月9日,中共就太平洋战争爆发发表宣言,指出,应“加强南洋及各地华侨同胞的内部团结,反对一部分人的挑拨离间行为,同时全休华侨应与各友邦政府及各地民族协同一致,反对日本法西斯的进攻。”

 

 

1942年初,中共为解决华侨抗日武装的战略和策略以及归国难侨的救济和安置等问题,在延安成立海外工作委员会。图为“海委”的主要领导人朱德(左)、叶剑英(右)。

 

 

1941年12月30日,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华侨抗敌动员总会,不久组成了千余人的华侨义勇军。图为义勇军的训练场景。

 

 

缅甸华侨青年组织战时工作队。图为工作队高举队旗在曼德勒市街头宣传抗日。走在队伍前面的是著名诗人张光年(光未然)。

 

 

 

缅甸华侨战工队用中缅两种文字填词的抗日歌曲。

 

 

缅甸华侨抗日救亡刊物《新知周刊》和缅华战工队的传单。

 

 

1942年春,日寇相继占领东南亚各地,搜捕、屠杀华侨抗日分子。在新加坡进行的“大检证”中,有数万华侨因此惨遭杀害。图为新加坡小坡大马路左侧检证情形。

 

 

南洋沦陷后,日寇残杀中国驻马尼拉总领事杨光生及驻山打根领事卓还来等9人。图为战后空运烈士遗骸回中国时,菲律宾成千华侨到机场送别。

 

 

马来亚槟榔屿殉难华侨的部分尸骨。右上为遭日寇屠杀的森美兰华侨遗骸;左上为被日寇残杀活埋的荷印华侨的部分尸骨。

 

 

荷印东爪哇人民为被日寇集体屠杀的华侨举行隆重的迁葬仪式。

 

 

日寇占领马来亚后,华侨和当地居民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简称“民抗军”),进行抗日斗争。民抗军主要领导人和大部分战士都是华侨,下辖8个独立支队,约7000人,在3年8个月中,与敌作战300多次,1000多名华侨战士献出了生命。图为“民抗军”第一独立队队旗。

 

 

马来亚人民抗日军军容。

 

 

民抗军华族、巫族、印度族战士。

 

 

民抗军第一独立队政委刘尧。

 

 

民抗军于日本投降后列队进入市区。

 

 

1942年5月19日,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成立。华支成立初始称“四十八”支队,暗含向八路军.新四军学习之意。华支转战菲律宾14个省,与日军战斗260多次,毙敌2020人。图为华支总队长黄杰(现名王汉杰)(右)和政治主任蔡建华(现名余志坚)在总队部办公室研究作战方案。

 

 

1994年11月18日,菲律宾退伍军人总会会长乌尼拉向王汉杰颁发该会的最高荣誉勋章。

 

 

1990年余志坚应邀访菲时,获菲律宾国防部长拉莫斯赠书。

 

 

华支英勇作战并配合美军反攻,受到美方的称赞。图为华支领导与美军官合影。

 

 

华支队员的证件。

 

 

许立,菲律宾华侨各劳工团体联合会顾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菲律宾民族抗日军中央军委委员和顾问,为“抗反”、“华支”的组织者。

 

 

菲律宾华侨青年抗日迫击团(简称“迫击团”)从地下斗争到武装游击,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43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图为总队长林南敏等与美军联络官在战地合影。

 

 

美军收复菲律宾时,迫击团配合美军扫荡残敌,被编为399部队。图为迫击团出征前在总部留影。

 

 

除迫击团外,当地华侨还组织了华侨战地民主血干团、华侨战时特别工作总队、华侨义勇军(通称“四抗“),进行抗日斗争。图为血干团干部于胜利后合影。

 

 

荷印苏门答腊沦陷后,当地华侨曾组织苏岛反法西斯总同盟,开展地下斗争。1943年9月20日,日寇在全岛进行大搜捕,数千人被捕,百余人被判刑。周斌.陈吉海等19年抗日志士被害。图为部分烈士遗像。

 

 

1943年,英属北婆罗洲成立以郭益南为首的“神山游击队”,曾一度攻占亚庇城,歼灭日军60多人。不久起义遭到镇压,郭益南等170人在纳闽狱中遭残杀。图为战后当地群众为他们举行公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