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活动 > 2016年专题 > 2016两会专题
【两会之声】朱海燕:建议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近几年来,我国卫生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卫生信息化建设依然面临建设力度不足的问题:1、信息标准不统一。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异构系统和异源数据,更兼各医疗机构和应用系统开发商主观上形成的信息壁垒和数据封锁,以至于形成“系统越多、标准越多、数据越乱、共享越难”恶性循环。2、服务理念待加强。一是面向居民的便民服务系统问题,如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服务、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服务、健康咨询服务以及远程医疗协同诊断服务等尚未建立;二是面向医务工作者的医务管理信息系统问题,如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共享调阅、病人病房管理和科研课题管理等尚未破题;三是面向行政管理信息系统问题,绩效考核和卫生综合管理等尚有不足。3、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完善。一是由于没有规划统一的通用数据平台,不具备数据即时抓取功能,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就不能及时高效地服务于医改,服务于政府决策;二是地市没有形成统一的人口健康大数据,不能做全面的数据分析,无法掌握疾病谱变化和慢性病发展趋势等重要指标;三是人口健康信息不能与公安、社保、民政等其他社会管理方面数据形成共享。 

  为此,建议: 

  一、着力加强卫生信息标准化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互联网+”时代,需要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建设,真正实现卫生信息资源的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减少浪费;进一步加强卫生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体系是保证信息安全的关键,包括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各种安全协议、安全机制(数字签名、信息认证、数据加密等),直至安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安全漏洞便可以威胁全局安全。 

  二、积极构建“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是以市级平台为依托提供统一的预约挂号服务(多途径)、医疗信息查询服务、家庭签约医生服务、健康咨询服务和健康宣教服务,逐步构建“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在社区” 的分级诊疗体系,有利于缓解“看病难”的状况。二是将已建立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各级医院的电子病历实现信息共享。当居民就诊时,医生可调阅健康档案了解其既往病史、就诊记录、近期相关诊疗过程和检查检验结果、用药记录等信息,避免重复检查和重复用药,有利于缓解“看病贵”的状况。 

  三、努力打造“互联网+”医疗卫生服务生态圈 

  一是在符合国家政策的前提下,依托互联网,鼓励执业医生下沉开辟多点执业新渠道;二是与大型互联网公司(百度、阿里、腾讯等)合作,打造云医疗平台,实现医疗机构的主要就诊环节(挂号、问诊、解读数据、开处方等),通过互联网面向居民提供服务;三是实现医疗服务在线支付,将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以及各类周边商户(如婴幼产品、保健产品,又如月嫂服务、病床看护等)构建成为医疗服务生态圈,既能完善健康医疗服务,又能反哺卫生信息化建设。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