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大兴安岭地区转型发展的提案
 在全国69家资源枯竭型城市中,大兴安岭属于森工类资源枯竭地区,同时因与俄罗斯有着长达786公里的边境线,肩负维护国防安全、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职责。自2008年被纳入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14年实行全面停伐以来,大兴安岭地区主营业务急剧萎缩,林业企业的社会性、事业性等支出失去资金来源,地区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各项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其转型发展的基础不牢固、发展质量不高、内生动力不强等问题体现在:因地方发展空间受限、产业接续能力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带来的地区转型发展困难重重;因经济基础薄弱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因市场要素难以发挥效力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高寒天气、地处偏远等劣势区位导致人才资源严重匮乏;以及诸多社会民生问题突出等。经过调研,我们建议:

一、严格落实生态功能作为大兴安岭地区的首要功能

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大兴安岭的首要任务。中央财政应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大兴安岭的生态屏障建设,建立并完善资源保护的补偿机制,规范现有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并实现有节奏有缓冲的退坡。结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的实施契机,对大兴安岭的生态补偿进行研究,建立综合性的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好大兴安岭的绿水青山。

坚持生态红线前提下,加强对大兴安岭地区科研支持力度,审慎放开资源开发利用权限。根据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地划定原则,划定自然保护地,并结合地方需求进行合理调整。允许地方根据需求在一定范围内勘探资源,杜绝商业勘察与开采。组织林业科研单位,探索在次生林中对病枯木和中幼林进行间伐的可能性,促进林区资源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有机衔接。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以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国土调查为契机,做好国有林场和地方林场认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留空间。

二、培育环境友好型的接续产业,扩大地区发展空间

强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针对性,现阶段应将转移支付资金更多用于内生动力培养、产业培育、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等方面。

深挖大兴安岭的气候资源、林业资源、文化资源,培育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友好接续产业。一是大力发展“夏日旅游经济”。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休闲度假、健身康养、知青怀旧等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产业,发展饮食、休闲、娱乐等消费服务业。二是科学用好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发展以蓝莓和蘑菇为代表的林区特色农林产品、有机农业;发展以生态养殖为代表的林禽养殖模式和加工产业;发展地道药材的林药种植模式和加工产业。强化品牌意识,打造知名农林产品品牌,提高产业知名度和附加值。加强农林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搭建东部沿海地区科研单位、电商企业与地方的合作平台,助推农林产业升级及产品“走出去”。三是积极开展碳汇研究和碳汇项目建设,发展碳汇产业。

三、落实健康中国行动计划,建设健康大兴安岭

加强林区医学昆虫病的防控工作。加强相关病害的疫苗研究,为林区群众和游客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突出大兴安岭的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尤其关注高寒地区的地方性疾病,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健康大兴安岭。

四、引资引智并举,为大兴安岭发展强化要素保障

中央财政加大对大兴安岭地区铁路、公路、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并对林区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取消地方配套资金。支持对文体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工程的建设,确保林区居民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提高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吸引力。

给予引进人才特殊政策,鼓励高学历人才留在大兴安岭。参考援疆、援藏干部人才待遇政策,对自愿守卫高寒地区的人才给予工资待遇、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特殊鼓励。允许财政资金部分用于人员工资,提高岗位吸引力。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