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公党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支部发挥“侨海优势”,推动打造广州“东南亚风情小镇”
致公党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支部充分发挥“侨海优势”开展参政议政,多次深入到华侨农场调研,并在2013年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把华侨农场打造成具有东南亚特色的风情小镇”的提案。提案受到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政协港澳委员们的广泛关注,区政协组织了专题的研究会。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政府、区政协机关领导与政协委员多次到该区花东镇华侨农场就该课题进行调研,花东镇制定了“檫亮侨文化品牌,把华侨农场打造成具有东南亚特色的风情小镇”的发展规划。
据了解,广东花都华侨农场始建于1955年,总面积14.5平方公里,安置了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花都华侨农场也因此被人称为“流溪河畔的小东南亚”。花都华侨农场归难侨的先辈们生活在原居住国的时间可追溯至清朝中期,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娱乐活动等方面有很深的原居住国文化烙印。与此同时,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文化交流当中,他们身上保留的这些异域传统文化又与本地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东南亚侨文化艺术”。
为了解提案办理情况,致公党广东省广州市花都支部与区侨办、区侨联、区政协部分港澳委员等一行到花东镇华侨农场调研。在专题的调研座谈会上,花东镇政府介绍了“把华侨农场打造成具有东南亚特色的风情小镇”的发展规划和已完成的基础工作情况,其中东南亚风格的“花东镇侨文化中心”已经落成,周边基础建设改造也已基本完工。调研组对花东空港大镇的规划与发展前景表示赞赏,高度肯定了花东镇的侨文化特色,并为华侨农场“侨文化中心”捐赠20余万元人民币。致公党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支部主委廖日文在接受广东广州市花都电视台和花都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与各方一道共同推动打造“东南亚风情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