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电动车数量不断增多,贵阳市因电动车超速超载、闯红灯、逆向行驶、违规载人等交通乱象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屡见不鲜,电动车违规行驶、与车抢道、与人抢道,已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顽疾。这不仅严重影响交通秩序,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也影响了贵阳“全国文明城市”的形象。
贵阳市自2018年正式启动超标电动车、电动自行车、摩托车(简称“三车”)道路交通违法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以来,截至今年5月,共查处“三车”各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21万余起,取得阶段性成效。
但是,贵阳市目前的非机动车行驶乱象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根据调研发现,除了贵阳市因不具备条件而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的客观原因外,还存在不少管理问题:一是公交线网“空白”“交叠”明显,汽车站、高铁站等线路密度不够,公交到社区“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不能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导致非机动车需求量上升。二是非机动车无牌、套牌、无证上路现象严重,管理难度大。三是非机动车驾驶人法制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差。四是监管薄弱,违法成本低。长期以来,交管部门管理重心在机动车,对非机动车管理不够重视,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事故时,往往偏向机动车负主要责任,客观助长了非机动车不让行、不怕机动车、不服从管理的违法现象。五是电动车销售商为迎合消费者需要,违规售卖超速车辆。六是快递外卖行业兴起,快递员担心迟到罚款,违法行驶,且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
因此,为改善贵阳市道路交通环境,减少交通安全隐患,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健全立法,全面严格执法。一是尽快出台《贵州省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公安交通管理领域联合惩戒实施细则》等,针对非机动车违法行为制定具有操作性的处罚细则,尤其是对拒不接受处罚行为人的法律强制措施。二是交警部门应采取措施保证非机动车一车一牌,参照机动车驾考制度,要求非机动车驾驶人持证驾车,利于规范管理和事故的处理追责。三是交通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对非机动车的管理和惩罚要与机动车一视同仁,公平判罚,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时,严格根据事故双方是否存在违法行为及其过错程度进行事故责任认定。同时,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非机动车时速设置标准。
二、优化公交管理,解决出行需求。一是解决供不应求问题,延长公交运营时间或增设夜间巴士,加密机场、高铁站、市郊大型居民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的发车班次。开通社区公交,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二是优化配置公交资源,归并市区重复线路,市郊结合部及郊区新城等“空白”区应加强区域公交线网布设。三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公交站台设置避免靠近十字路口,有条件的改造为嵌入式站台;利用大数据科学管理红绿灯,提高管理的科学性;社会车辆临时停车路段只能设置在公共事务区,其他路段不许随意停车。
三、建立联动机制,实施信用惩戒。将非机动车驾驶人闯红灯、不按道靠右行驶、违法载人等交通违法行为列入失信“黑名单”;将失信记录作为办理车辆保险业务及厘定相关费率的参考,和金融机构对失信当事人融资授信的参考,并进行必要限制等。对非机动车驾驶人为外卖、快递人员且有多次违法的,将个人列入“黑名单”,并每月在媒体上通报,通报三次以上安全责任仍落实不到位的企业,纳入不良企业信用记录。
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文明出行。行政执法应以教育预防为主、惩治处罚为辅。建议交警、广电、文化、报社、城管等部门联合开展宣传教育,借助新媒体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知识。相关部门定期深入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特别是经常使用非机动车的企业,分发生动的图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安全、文明交通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