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圣人对自己一生的灵性修养的规划。相信,喜欢读书的人对这段话都有自己的理解。今天,当我们再细细品读之时,或许会让我们对读书的精要有更多的理解和悟道。
——学什么?
孔子把学的起始定格在“志于道”(《论语·述而》)。这里的“道”即是“道路”、“道理”、“真理”。而且为了学到“道”,孔子不惜以命相抵:“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可见其志于学的决心。
——立什么?
在《论语·为政》篇中,孔子为“立”作了规定:“立于礼”,礼是“立”的内容,即读书人要懂得做事做人的规矩,否则,“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
——什么是不惑?
读书读到四十岁,就应该有了一个新的人生境界:智慧人生。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何谓知天命?何谓耳顺?
所谓“天命”、“耳顺”,在孔子的眼里,即为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运动的力量,而这些条件和力量是人做事能否成功的外部条件,因此,做事要竭尽己之全力,成败则顺乎其自然。读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然,这也是孔子给君子定下的标准之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
——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知识有了厚度,人生有了智慧,心灵有了顿悟,行为已经不再依赖内心絜矩的时时提醒,那已是心灵修养的升华。
这是读书学习的境界,相信,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这样的境界会有更深层次的悟道与拓展。

作者简介:王征宇 (1963-)男,致公党员,贵阳市政协委员,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政治教育学术(学科)骨干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自2015年来共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近10多篇,其中主要有“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质的魅力所在”、“构建现代学分制教育模式”、“高校统战工作面临形势与对策建议”、“新形势下和谐社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究及对策”、“协商民主的新视角释读”、“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教学教育性回归及再认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