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历来都是重大民生问题,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省科协国际部部长、省青联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委委员童辉,作为省政协委员带来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建设的建议》,呼吁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童辉表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这部分人对食品安全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薄弱。部分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乡场、马路市场等仍有不法商家兜售“山寨”食品、“三无”食品和过期食品现象。同时,农村地区很多商贩是流动的,出现问题不易追踪,一旦受医疗条件等其他制约,后果不堪设想。
童辉委员
尽管目前各级食品安全工作集中在市场监管、农业、卫健等部门分段监管,但在具体监管过程中,多头管容易出现监管“真空”。
童辉表示,《食品安全法》虽然明确了各部门的监管权责,但跨部门、跨地区的上下联动、互通合作监管体系尚未形成。
提案建议:
1、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升食品安全意识。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大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消费者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全社会营造食品安全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氛围。
同时,加大食品安全信息公开的力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
2、健全食安办常设机构,构建横到边纵到底的监管体系。建议参照国务院食安办组建规格,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为食安委主任,将县级食安办作为本级人民政府所属的常设机构,承担本级食安委的日常工作。
组建乡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实行县、乡两级双重管理机制,明确职能职责。同时,建立完善跨部门、跨地区联动的监管协调机制,确保信息互联互通,全力打击食品安全不法行为。
3、加大基层监管力量和经费保障力度。建议参照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管人员数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3人/万人”监管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辖区面积和食品产业发展状况等因素,科学合理的配置食品安全监管岗位和资源。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将食品安全纳入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网格中定格、定责、定人,推进基层食品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并向社会招募食品安全志愿者,形成全社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工作格局,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不留盲点、不留死角。
策划 王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大炜
编辑 章虹
编审 李中迪 张传保
转自:天眼新闻
编辑:赵腾飞, 审核:薛承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