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粮食连年丰收及近年来国际国内粮食价差明显、进口大幅增加等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库存累创新高。国家统计局2016年1月1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增长2.4%。有关机构预计2015/16年度全国粮食总供给约14410亿斤,总需求约12527亿斤,年度结余约1883亿斤,供需形势维持宽松格局。
针对粮食主产区仓容不足矛盾突出,存在一定程度“卖粮难”等问题,孙忠分析认为主要是粮食进口冲击加大,部分粮食加工企业停产转型,其既有收储能力没有发挥出来;我国农村人口口粮消费及部分工业用粮有所减少;国家政策性收购连年“进多出少”等多种原因。孙忠指出,当前市场条件下粮食长期不能实现“顺价”销售,具有存储损耗增加,长期压库加重财政负担等弊端。
孙忠在文章中建议:一、打破“顺价销售”定势思维,积极探索“价补分离”政策,并从收购环节扩展至轮换出库、加工环节。二、发挥加工环节在去库存中的积极作用。三、优化供给侧结构,鼓励“优质、优价、优效益”地开展粮食品种的种植、收购、储备和经营,避免“低质、低效、无市场销路”产品的盲目扩张。四、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种植。五、完善储备粮收购、储存和轮换机制,探索和建立因地制宜、因销制宜、随市场而动的机制体制。六、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要求,发挥社会粮食企业的仓容优势。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统筹进行粮食生产和粮食市场调控等。
《中国粮食经济》现为国家粮食局机关刊物,又是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会刊,是全国粮食系统唯一国家级粮食经济类期刊。在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粮食工作方针政策,传达国家粮食主管部门工作部署,探讨粮食经济理论,服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孙忠同志的建议已被致公党中央社情民意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