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6日,晴。
一架从新西兰奥克兰机场起飞的飞机,历经十个多个小时飞行,跨越蔚蓝的太平洋,终于在长沙黄花机场降落。一批凝聚着新西兰湖南总商会全体理事和侨海同胞爱心的抗疫捐赠物资,历经周折,运抵长沙,在通过湖南省慈善总会接收后,被分送到意向捐赠医院和单位。
这批物资包括20000个医用口罩、10000只医用乳胶手套、700套医用防护服,总价值近8.3万元。其中,6000只医用口罩、3000套手套、150套防护服被送往特别迫切需要医疗防护用品的长沙市第一医院。
辗转来到长沙的包装箱已有几分破损
接到这个消息,正在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值班的医生、致公党员朱沈辉松了一口气,轻松地笑了:“我不用去机场了,医院有专门负责接收物资的,这批货终于到了,太好了。”
虽然口罩遮住了脸,但眉眼中蕴含坚毅,声音中透着笑意,丝毫感受不到她的疲惫,口罩后的微笑,很美。
时间回溯到1月28日,农历大年初四。疫情升级,前方告急。湖南省省级唯一、长沙市定点新冠肺炎疫情防治医院——长沙市第一医院向社会各界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爱心捐赠的公告。公告呼吁:由于医院防护物资消耗较大,库存不足,急需社会各界支援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护目镜/防护眼镜、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服和速干手消毒液等物资,让战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得到有效防护。
看到公告,朱沈辉立马把这条消息发给了远在美国定居的大姐朱沈君,并把链接发给二姐、致公党湖南省委调研员朱沈萍和其他亲友,同时在致公党长沙市委开福区工委等微信群转发,呼吁大家伸出援手。朱沈君得到消息后,迅速联系新西兰湖南总商会的朋友们,请求支援。
“口罩到处买不到,为了这批货,我们想尽了办法。”朱沈辉说。虽然很早就筹措到资金并购买到物资,但由于新西兰奥克兰机场的南方航空公司仓库堆积了太多捐赠物资,不能及时发货。为了尽早将这批急需的物资送达湖南抗击疫情一线,心急如焚的朱沈萍、朱沈辉姐妹和湖南省红十字会救护部长、致公党员燕艳一道,不停地与新西兰湖南总商会廖震先生沟通、联系,协助办理南航运输承载等相关事宜。 几经周折,这批在奥克兰机场待了十天的“救命口罩“,今天,终于雪中送炭。
2020年1月16日,一名从武汉来长沙探亲的病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来到长沙市一医院看急诊,经过检查,她被发现血常规异常、肺部异常,被高度怀疑感染了新冠肺炎,在急诊室隔离诊治。1月17日早上八点,一早接班的朱沈辉接手了这个病人。她和护士们一道,照常对病人进行心肺听诊等救护,并进一步对患者做核酸检查。下午17:30,这名57岁的女性患者被确诊为阳性,被立即转送到北院隔离治疗。这名患者,被确认为湖南省首例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
“当时考虑不了那么多了,我们主任说过,该谁上就谁上,没得选!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院的医生、护士谁没有亲人啊,但在疫情面前,我们没有一个逃兵。”朱沈辉平静地说。
疫情发生以来,急诊科医生和护士成为易被感染的人群,背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面临着随时被感染的风险,但作为医院抗击疫情专家组的成员,朱沈辉和她的战友们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对门诊患者精心排查,没有一丝怯懦和抱怨。
由于过年期间门诊关闭,急诊科成了全院最忙碌的科室,平时每天要挂150多个号;疫情期间,朱沈辉一个人每天要接诊30到50个病人,大年初二和初五,都是她的班,查房、诊断、救治……有时候忙得连水都喝不上一口,扒几口饭,又接着下一个。
“真的要争分抢秒,早一秒钟抢救,情况就完全不一样”朱沈辉这么形容。
1月26日,大年初二那天,朱沈辉接诊了好几个重症患者。一位67岁的阿姨因精神抑郁,服用大量药物后出现药物中毒症状,被家人送到急诊室,生命垂危。“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她家人都几乎要放弃了,但我出于人道主义,我说,我要救她,当时我们院的ICU都是满的。后来救过来了,从急诊科转住院以后,我还跟踪观察了她的病历,她恢复得挺好,后来是自己走着出院的,她家属对我非常感激。”
疫情爆发期间,急诊科最危险的操作就是插管,因为要近距离接触病患,病患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功能差、飞沫和痰液中病毒浓度高,极容易导致空气传染、飞沫传染和接触传染。每次插管,朱沈辉都是亲自操作。
“那天处置完以后,我同事就问我,姐,你回家能睡得着吗?确实,担心感染病毒是肯定的,但是当时病人来了你根本不能考虑这些,只想着怎么抢救病人,其他都不考虑了。我爱人说我胆子天大。”朱沈辉说。
大年初五那天,一位90岁的爷爷因长期卧床,多器官衰竭,因重症肺炎被送进医院。患者的孙子在武汉某大学读书,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还一起吃了团年饭,有明确的接触史。患者痰特别多,疑似新冠肺炎的可能性非常大。接诊后,朱沈辉和她的战友们没有一丝犹豫,果断检测和排查处置,护士一直帮患者吸痰,最终排除了疑似新冠肺炎的可能,将患者成功转入呼吸科ICU。
还有一位考虑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患者出现了心源性休克,院前呼吸心跳骤停,入抢救室后给予了气管插管呼吸机呼吸,电除颤,胸外心脏也按压,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之后又反复出现两次心跳骤停,急诊的医护人员始终没有放弃最终患者恢复呼吸心跳,而病人家属告知医生,他们小区有一例新冠确诊病例。朱医生果断进行了诊断和排除。
另一位武汉籍患者因意识障碍、呼吸衰竭被送来急诊室,这让朱医生她们又惊出一身冷汗。患者家属一再否认有接触史,经严格排查,最后确诊为脑干出血,在急诊科气管插管稳定生命体征后病人转入住院部。
当问到看到武汉李文亮等医生被感染的新闻后怕不怕时,朱沈辉自信地说:“我总觉得我不会有(感染)。新冠肺炎不就是个感染吗?感染了也能够治好呀,况且我们的防护措施做得非常到位,每天下班回家,我就洗澡,把里里外外的衣服全部换洗了。湖南没有一例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最近各级政府的管控措施也越来越严格,来我们急诊科的病人明显少了。”
五年前,朱沈辉从神经内科调到急诊科工作,任急诊科副主任医师。调入急诊科后,她刻苦钻研,掌握了插管、心肺复苏等专业技术,迅速上手。
疫情来临时,她还和同事们切磋插管的技术,并在医院发出的《长沙市新冠肺炎救治志愿者招募令》时,她在科室积极报名响应。担任这个志愿者,意味着去"长沙的小汤山"——长沙市第一医院北院暨集中收治新冠确诊病人的院区工作,自隔离到工作,再到隔离,连续有两个月离家,见不到亲人,而朱沈辉,这个急诊室的女汉子,却不假思索地报了名,没有一丝犹豫。“只要是前方需要,我们都会去”,她说。
1月31日,接到致公党省、市委发动党员募捐的通知,朱沈辉又积极参与,奉献爱心。
朱沈辉的父母已经年迈,母亲身体不好,她忙于工作,春节从没有休息过,但全家人对她非常支持,也特别关爱。母亲基本归二姐照顾,疫情期间,单位和外面没有饭吃,丈夫就在头一天把饭菜做好,让她值班的早上带上便当,用微波炉热一热。远在美国的大姐还时常关心她这个小妹的健康;读初三的女儿非常自律,成绩总是年级前几名,尤其是像当年的她一样,也特别喜欢化学。
“我们全家几乎都反对我女儿今后学医,说太辛苦了,根本顾不了家,但我觉得以后我女儿恐怕还是会像我一样,走上当医生这条路。”看着微信封面设置的女儿的照片,朱沈辉欣慰地笑了。
为了舒缓工作的压力,女儿七岁那年,朱沈辉在带女儿学游泳的时候跟着一起学蛙泳,后来干脆自己看外文书自学蝶泳和自由泳,下班后一有时间就泡游泳池、练瑜伽,这也是她提升自身免疫力的方法。
“我父亲和我爱人是中共党员,大姐是九三学社,我和二姐是致公党,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全家真正形成了统一战线”。朱沈辉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