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污染具有流动性、区域性、复合型特征。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城市、一个部门进行污染防治难以有效解决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为建立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整体推动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省积极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的工作机制,取得了实质性效果。
我省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联防联控整体规划缺失、基础研究不足、重“治”轻“防”问题比较突出、联防联控决策支持平台尚未建立、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等亟需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我省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效果,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整体改善,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加强联防联控基础研究,尽快编制和发布大气传统通道重点城市污染联防联治规划,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城市间相互影响等因素,科学并有差别地确定区域环境改善目标,分配各自的联防联控任务,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制定促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的政策措施,设立统一的产业准入门槛和行业污染控制要求,在加强末端治理的同时,用政策引导经济转型,产业结构改变,开发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大气污染。
二是强化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协作机制,逐步将协作小组通过法定程序过渡为常设领导机构,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更具权威性、更强有力的支撑。由该机构负责具体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计划和政策法规,协调不同部门和不同区域的利益和分工,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责任,形成各地、各有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区域内各市聚焦共同关注的重点领域,加强与周边省份的联系,突出资源整合、强化合力,共同做好防控工作。
三是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制度建设。在认真组织实施环保联合执法、区域生态补偿办法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定期会商、信息通报、考核奖惩等配套制度。强化动态评估考核,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制定考核办法及考核实施细则,细化具体奖惩措施,强力推动各地治污责任落实。
四是尽快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搭建区域空气质量预报预测平台,在加强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的同时,实现区域内各地空气监测的实时数据、污染来源认知研究分析、治污信息、重点企业污染情况、区域污染传输和影响评估等资源的共享,各市可以通过这一平台进行联合会商,对区域空气污染趋势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与预判,从而提高联防联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