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北方水资源紧缺,尤其华北地区供需矛盾较大,地下水超采总量及超采面积占全国1/2;南方水资源相对丰沛,但部分海岛淡水资源仍然紧张。积极发展海水淡化水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危机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虽然已经日趋成熟,但海水淡化市场仍然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
一是海水淡化水价格偏高,跟自来水水价相比竞争力不强。据《2016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海水淡化产水成本主要集中在5-8元/吨,万吨级以上海水淡化工程产水成本平均为6.22元/吨,部分使用本厂自发电的海水淡化工程产水成本可以达到4-5元/吨。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居民用水价格在3-4元/吨,即便是作为中国内地水价最高城市的北京,水价也只有5元每吨(含自来水与污水)。
二是海水利用的管理机制和政策还有待完善,特别是海水淡化水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的有关政策不健全,有些发展规划缺乏细节和执行性,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
三是社会公众对海水淡化水的认识有待提高,没有将淡化水放在战略性水源的高度加以重视。
为此,建议
一、在一定期限内给予适当政策扶持。建议政府制定5-10年的扶持海水淡化利用项目发展规划,着重对海水淡化水产业进行政策性扶持。一是对海水淡化水产业给予电价、水价等特殊优惠政策;二是对海水淡化水产业和用水项目给予免征水资源税的优惠,并给予适当补贴;三是将海水淡化水管网建设和使用等纳入市政基础设施管理范畴。待行业发展成熟,能够持续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竞争力之后,再逐步减少优惠政策,交给市场来充分发展。
二、依托水资源税收,建立水资源循环利用基金。在水资源费改税试点结束后,建议对中央财政留存部分,全部用于建立全国性的水资源循环利用基金,这样既不增加企业和居民的用水负担,又能留出一部分专款,专项用于发展海水淡化等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持续开展关健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国家重点专项、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作用,持续支持开展海水利用关键技术攻关,提高核心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国产化率,提升项目运营能力。坚持市场主体地位和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组织“产学研用金”等机构联合开展海水淡化核心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提高海水淡化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和产品推广辐射能力。
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海水淡化产业国际市场规模巨大,建议采取措施,鼓励我国海水淡化成套技术和设备出口。一是将其纳入国家领导人出访推介的重要内容;二是将其纳入国家科技援外的范畴;三是给予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通过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提升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国内国际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平稳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