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食用油消费需求不断上升,有统计表明,国内人均食用植物油消耗量从2008年的20.7kg上升到2016年的24kg,每年都呈增长态势。与食用植物油需求上升趋势相反的是,我国油料油脂总产量不断减少,自给率越来越低。数据显示,本世纪初我国食用油自给率约60%,2010年前后跌破40%的国际安全预警线,之后继续下降,2016年自给率仅32.2%,距《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规划到2020年食用油自给率不低于4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油瓶子”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具体表现为:
一是进口量持续创记录。一方面,我国食用油进口持续走高,进口量已占国内消费量的15%以上。以2017年前三季度为例,进口食用植物油416万吨,货值2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和16.1%。其中,占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80%左右的豆油、菜油和棕榈油进口货值分别增长47.3%、40.6%和25.1%。另一方面,大豆、油菜籽、花生等油籽原料进口连破纪录。2017年前三季度进口大豆7145万吨、2028.0亿元,同比增长15.5%和26.7%,其中,7月份单月进口1008万吨,已接近国内大豆年产量。同期油菜籽进口365.4万吨,同比增长23.5%。另外,我国正从花生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2015/16年度进口花生47万吨,较前一财年大幅增长213%,还有以边贸形式通过越南转口进境的花生每年也高达50-70万吨。
二是外资渗透产业链。据调查,国内90余家大型油脂企业中,跨国粮商参股控股的占60余家,占总股本的60%以上,中国油脂市场原料与加工食用油供应市场的70%以上都有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的参与。国际资本参与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以及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可在集团内部调整库存、价格和利润,容易合谋操控市场,增加政府宏观调控难度和市场监管成本。目前,外资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超过50%。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生存压力大增,不少企业被外资兼并甚至破产,近几年每年有10家左右退出食用油行业。同时,食用油市场中众多知名品牌厂商大多都与跨国资本合作,鲁花、金龙鱼、胡姬花等品牌都有外资身影。
三是“粮进油退”态势不减。国内粮食作物产量稳定增加,油料作物产量持续减少,呈现“粮进油退”态势。一方面,国内大米、小麦、玉米等享受关税配额等制度保护,种植面积稳定,产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另一方面,油料作物长期内外价格倒挂,种植利润微薄,农民种植意愿下降。以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为例,算上目标价格补贴,大豆亩均收益不足100元,远低于种植玉米亩均400元的收益水平。近两年,虽然通过划定生产保护区等措施,大豆种植有所恢复,达到720万公顷,但较2008年依然缩减超过1/4。此外,国内花生产业链也受到冲击严重,进口花生低价涌入,挤占国产花生市场份额,部分加工企业弃用国产花生。以青岛天祥食品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16年以来已很少采购国内花生,而从美国、塞内加尔等国企业签署采购合同达3万吨以上。
四是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多年来,我国进口大豆杂草、病毒、真菌等检疫性有害生物携带率达100%,且不乏种衣剂污染、磷化物熏蒸剂超标、恶性杂质等品质问题;进口花生重金属、黄曲霉毒素超标等问题频发。以山东口岸为例,去年前三季度对检出重金属镉、黄曲霉毒素超标等问题的进口花生实施退运达2000吨,其中一批进口美国花生黄曲霉毒素B1含量竟超出国家标准约18倍;部分进口食用油质量问题突出,前三季度,全国检验检疫部门累计对检出质量安全问题的2.6万吨食用油实施退运或者销毁处理,涉及问题主要是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酸价和过氧化值超标以及检出重金属砷、致癌物苯并芘等,部分产品入境时甚至已经超过保质期,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
短期内国内外食用植物油脂油料价格倒挂现象仍会持续,随着国家对油脂企业外资准入限制的进一步降低,产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建议:
一是持续优化国内油料种植业结构,推广新型木本油料作物,如核桃、油茶、油橄榄等,丰富油料来源,填补油料缺口,促进多油料协调发展。建议国家林业部门加快推进适生区域普查工作,制定好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木本油料产业与退耕还林工作相结合,推进木本油料种植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稳步推行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开展订单农业,实现产销对接,保障农民收益。加快开展跨区域、混合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知名企业和品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土地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服务方式,建立完善与农民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是推动食用油产业集聚发展,依托东北地区大豆、长江流域油菜、山东花生、河南芝麻等优势油料产区,打造产业集群,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提高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效加快促进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体系建设。
四是适度扩大食用油进口品类,丰富中高端供给,优化食用油消费结构,倒逼国内食用油产业转型升级。中国“三高”人群已超3亿人。所以亚麻酸与亚油酸精度匹配的中高端食用油市场需求会越来越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