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金属镉(Cd)具有化学活性强、移动性大、生物毒性强且持久的特性,易被蔬菜等作物吸收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及人体健康,也是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划分为Ⅰ类的致癌物。
我省是全国设施蔬菜主要栽培区,当前蔬菜种植土壤的重金属镉(Cd)污染形势严峻。2017—2019年,省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对济南、聊城、泰安、潍坊、烟台等市的61个设施蔬菜主产区进行取样调查,结果显示,我省设施蔬菜种植土壤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镉(Cd)积累现象,设施蔬菜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的平均潜在生态风险指数为234.00,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镉(Cd)污染比例为38.81%,点位超标率为13.1%。以潍坊为例,菜地重金属镉(Cd)有97.8%的点位处于中等以上生态风险水平,点位超标率达21.3%。
我省在防治农业生产重金属污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相继制定实施了《山东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和《山东省耕地质量提升规划(2014—2020年)》,关停了一批重金属污染企业,切断了重污染源头,但是在蔬菜种植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防治与修复方面,仍然存在治理路径不清晰、科研立项与资金跟进不足等问题。为加强对蔬菜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的有效修复和防控,提出如下建议。
一、分类施策,精准治理。对因工业“三废”直接造成的镉(Cd)严重超标、已不适合种植蔬菜的土壤,建议改作他用,或由政府组织相关企业利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进行高强度的科学治理。对于由于农药、化肥、禽畜粪便等投入引起的中等风险土壤污染,建议采用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的方式选育低镉(Cd)积累蔬菜品种进行推广种植,保证蔬菜镉(Cd)含量不超标, 做到“边生产边修复”。同时,建议组织科研机构加强对超积累、低积累镉(Cd)蔬菜品种的筛选、选育和推广,充分利用蔬菜对镉(Cd)吸收能力的差异,合理安排作物布局,使蔬菜最大限度地适应现存污染环境,在保证蔬菜镉(Cd)含量不超标的同时,对镉(Cd)污染进行移除修复。
二、强化科研立项,落实资金投入。“十三五”期间,科技部设置的相关重点研发计划主要聚焦我国中南、长三角、华南、珠三角、西南等农田土壤镉(Cd)、砷(As)污染较为严重的水稻种植区域,未涉及蔬菜及其种植区域。我省是蔬菜大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商品量等主要指标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在全国蔬菜供应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议我省积极对上争取蔬菜土壤镉(Cd)污染的防治与修复技术科研课题,获得国家层面更多支持。同时,从省级层面加大对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从近几年我省科研立项和资金投入看,有关针对上述中等风险污染土壤的防治与修复技术方面的科研课题几乎没有。建议省财政、科技、农业和农村等部门强化科研立项,落实资金投入,科学防治蔬菜镉(Cd)的污染。
三、继续强化源头控制,谨记“防重于治”。工业“三废”排放、矿产资源开发、农业化学品不合理施入是导致重金属污染物在蔬菜种植土壤中大量积累的重要源头。要严格管控工业“三废”排放,废弃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保证“三废”达标排放。加强对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对污泥、污水的镉(Cd)浓度以及土壤中的残留状况进行定期监测,确保蔬菜生产远离镉(Cd)污染源头。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镉(Cd)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肥料,提高蔬菜农药残留预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