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从十一届市政协委员大会上了解到,致公党市委两件提案被评为优秀,特别题为“医保衔接民政为低保人员就医提供便捷”的提案,建议加强低保人员核实工作,医保衔接民政更好地为低保人员就医服务,更是被评为“优秀提案特别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后置式医疗救助让低保人员难免“无钱看病”
这件提案的来由,还得从致公党市委近几年关注民生的工作说起。近几年内不时有来自基层的同志反映,上海自1997年开始实施医疗救助以来,经过十多年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医疗救助制度,切实缓解了本市低保人员的医疗困难。但由于这种医疗救助是后置式的,困难人员需“先垫付、再报销”,自己要先行支付基本医疗保障给付后的自付部分医疗费用然后再到民政部门申请救助报销,此举从结果看虽然是解决了低保人员看病的后顾之忧,但是由于需要低保人员先期筹措一定数额的就医垫付费用,这对原本在经济上就陷于捉襟见肘困境之中的低保人员来讲,仍然是一件相当头痛的事情。
据此,致公党市委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到相关主管部门了解情况,相关部门证实低保人员在看完病以后,还要手持各种看病支付的凭证找到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去先进行身份的核实,才能把已支付的看病费用给报销掉,这样一来就让低保人员在享受相关政策时增加了一道手续。由于去医院就诊看病的低保人员,本来就因为有病在身而相对体弱,其中的不少人还患有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在这种情况下还要他们为此周而复始地来回奔波,徒然消耗病人已经就已经很有限的体力。特别是一些患病的困难家庭经济负担本身很重,有的因此无钱看病,甚至有的因小病拖着不看进而发展成大病。
随后,致公党市委还深入到5个区14户低保人群中访谈,了解到类似情况确实并不少见。如一户人家女主人患小儿麻痹症,原在菜场工作,后下岗打零工,男主人原是出租车驾驶员,后因患高血压不适合开车,转做保安。不幸的是女主人前几年又患癌症,花完了家里积蓄,小孩在读大学,面对每次产生的垫付医药费,十分为难,除了经济拮据、不熟悉报销程序等,每次去报销骑自行车就要半个多小时,对于身患重病、行动不便的病人来说着实非常辛苦。
人性化制度设计可确保低保人员看病无后顾之忧
上海的低保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低保人员能够充分地享受到包括就医在内的各种特殊关照优惠政策。但是由于相关政策的实施主体不同,其信息交换、身份甄别等存在着缝隙,给低保人员带来了不便。为了让低保人员更为便捷地享受医疗救助,在得到社会关爱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尊重,致公党市委专门提出提案,建议由负责社会医疗保险的部门,主动与民政部门沟通,随时掌握上海低保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由低保人员看病先自己支付费用然后再去报销的做法,把身份核实的工作前置到低保人员在看病结帐时,如果其享受医疗救助的身份无误,看病涉及的费用就完全可以直接从相关帐户中扣除,低保人员看病无需再先行垫付。同时,民政部门积极为医保部门的这项惠民举措做好后台服务工作,力争做到每个月对医保部门的相关信息库进行实时更新,使医保部门能够更加流畅、毫无障碍地贯彻执行好政府的低保人员政策,使低保人员就此解除因为需要去筹款看病、奔波报销所平添的烦恼,看病就医更加便捷,改革开放的成果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多方合力促提案落实,低保人员看病将更为便捷
市政协和提案承办单位十分重视该提案的落实。提案提出后,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协调召开专题会议,市民政局、市医保办分管领导参加,与提案人共同研究如何为低保对象就医提供便捷服务,并决定下基层进行实地考察,直接听取低保人员的意见。2011年8月22日,市医改办、市医保办、卫生局、财政局、民政局、市总工会申康公司有关负责人及多位政协委员赴长宁区实地调研,考察正在进行医疗救助前置试点的长宁区仙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查看了相关人员就医全过程。与会人员认为,长宁区尝试的“四医联动”给正在推进中的“医保衔接民政为低保人员就医提供便捷”提案提供了一些好的经验,大家认为这种做法为支出型贫困等特殊困难人员就医提供了有效保障,让原本不敢看病、看不起病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应结合全市情况发展完善在全市推广。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提案建议逐步得到落实。据悉,目前本市民政部门已和市卫生部门正在进一步加强合作,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和本市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的衔接工作,扩大农村医疗救助实时结算的覆盖面;在长宁区试点基础上,加大信息网络建设,使长宁区“四医联动”实时结算由信息化取代手工操作,同时推广长宁区的试点经验,在更多城区推行医疗救助实时结算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