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阔别片场多年,究竟现在的电影和电视剧拍摄较以往有什么不同?1月12日至13日,广电支部组织致公党员赴横店影视城参观,解开了萦绕在许多老同志心中的疑惑。闵行区委、交大医学院委员会的部分同志也一同前往。
冬日的横店刚经历过一场大雪的洗礼,气温较低,从上海而来的一路上,还看见路边有未化的积雪。然而,片场中的热闹却是同志们始料不及的。在同志们参观的多个景区,都遇到了正在热络开工的剧组。看着剧组中的年轻人前后奔跑忙碌,一刻也不停息,有时候连盒饭送到手边都来不及吃一口,一些曾在片场摸爬滚打了大半生的老同志们感慨万千,一边说自己过去也和他们一样脚步匆匆,一边直呼影视行业新陈代谢的速度越来越快,现在这般工作强度,也只有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才能吃得消。
广电支部的同志们多是上影集团的业务骨干,对影视制作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次来横店,对他们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看各个剧组的现场拍摄。每到拍摄时,他们有的把相机切换到录像模式,记录下片场的连续画面,有的则站在监视器后,通过画面和导演一起“掌控”着片场的一举一动。看着高清电视拍摄装备在阴雨天气中依然能仅靠自然光就把图像拍摄得清晰艳丽,一些老电影工作者都感叹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巨大便利:"要知道,几十年前拍电影最挑天气,一旦遇到阴天光线差,全组趴窝啥也不干是常有的事。"
相比“专业人士”,来自闵行区委和交大医学院委员会的同志则对那些曾经拍摄过《甄嬛》、《潜伏》、《四大名捕》等影视剧的影视园区表现出了更多的兴趣,无论走到哪里,手中的照相机都“咔嚓咔嚓”按个不停,把这些经典的置景与道具一一收入相机中。
对曾经经历过无数辉煌的上海电影人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上海本土产影视作品的竞争力愈发不足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心痛的事实。在参观横店影视城的过程中,没有遇到一家国有影视制作单位在拍摄,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旧有影视制作体制已经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如何让上海的影视制作业重现辉煌,是此行每一个广电支部党员心中思考的问题。参观的同时,大家经常会询问剧组人员和影视城工作人员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各方面了解当前影视制作的新特点和影视城经营的规律。特别是一些年轻同志,通过对比已经发现了上海做好影视产业可以选取的突破口,对做深做实上海车墩影视基地的影视制作服务有了初步的打算。但无论怎样改革,打造特色、发扬长处,应该始终是今后上海影视制作业发展中最需要注重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