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上海
【抗击疫情】胡晟:一份特殊的“临时”工作——志愿服务口罩工厂工作纪实

  疫情当前,口罩是当下最紧缺的物资之一。早晨,我和往常一样的时间出门,但今天的目的地却发生了变化。通过志愿者招募报名平台,我与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来到了一家口罩工厂,只为在这里当一名“临时工”。机器不停,人也不停,月浦工业园区里的这家口罩厂就用隆隆的轰鸣声欢迎了我们这批特殊的“打工仔”“打工妹”。

 

  8点整,接受培训后,我穿上防尘服,戴上帽子、鞋套、耳塞,清洗双手后走进车间,一股闷热的气流迎面扑来,一天的工作从这一刻开始了。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中午有半小时午餐时间。口罩都是流水线自动化生产,志愿者们紧跟着工人师傅的节奏,10个一叠,50个一摞,5000个一箱,完成包装质检、装箱、封箱等工作。口罩的正面朝上,鼻带一边向左,25个为一堆,50个为一包。有污点、缺鼻带的是次品,鼻带没打准位置容易掉落的是次品,两个合在一起的被称为“双胞胎”的也是次品,这些需要全部去除。
  机器生产的速度很快,刚开始工作时还有些笨手笨脚。在工厂老师傅的指导下,很快掌握了规律,逐渐变得游刃有余。熟悉度上升后,也变得越来越有信心。流水线搬来的口罩,零零散散4000枚左右一箱,一个小时即能完成分拣、去次、点数、封装。过程中大家不仅比速度,更比质量。
  车间现场很闷,噪音很大,但让大家最为难的是喝水问题。水杯不能带入车间,车间内也没有厕所,喝水和上厕所都需要到车间外并脱下防护服等装备,回来必需按着规定的步骤才能再次进入车间。为了节约时间以及不浪费防护服,志愿者们都坚持不喝水、不去厕所,等到午餐时再补充水分、做些调整。除了缺少水分的补充,与平时完全不同的工作环境让初来的我们有些不适应,车间数十台机器开足了马力,到了下午每个人都被重复的“咔嗒”“咔嗒”声震的头晕。流水线上不断送来一箱接一箱的口罩,带班师傅说不妨休息休息调整一下,大家嘴上说好,却没有人愿意停下,互相看了看彼此,立刻又提起精神,一起拼到了最后。比起医护人员们为了挽救患者所付出的辛苦,我们的这点工作量算不了什么。

 

  这是一场紧急驰援的志愿行动,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生活的节奏。由于企业尚未完全复工,工厂人手十分紧缺。看到招募的信息,我就毫不犹豫地报名了,没想到第二天就可以前往工厂出力,这份每周一天8小时的“临时”工作,已连续“上任”三周,后续的4天工作计划也已经排到了三月底。
  之前,我看到电视里、手机上反复播报的疫情信息时就特别揪心,看到那么多勇敢的医护人员纷纷奔赴前线,作为一名致公党员,一个普通市民,我也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能够当一名志愿者、为多生产一些口罩出力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去做的事。
  除此之外,刚过完农历春节我就立刻申请回到工作岗位上,马不停蹄地协助街镇、社区开展人员返沪排摸统计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己所能出钱出力出智,为助力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转眼之间,已经阳春三月,凉凉的春风正为我们歌唱,暖暖的春光正对我们微笑,我们必将取得抗疫的最终胜利,等到那天,朋友们,让我们一同握手、欢笑、干杯!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