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上海
【全国两会】先有工作还是经验?袁雯委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动态调整

  874万名毕业生,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大学生就业依然是全社会关心的热门话题。

  先有“经验”,还是先有“工作”?这个“鸡与蛋”的难题,依然是应届生就业之路上的绊脚石。 

  “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等名誉鼓励、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实际奖励多元方式,提高企业积极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接受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 

打破“怪圈”,多头激励扩大企业见习 

  没有工作经验就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就永远不会有工作经验。 

  就业市场的这个需求“怪圈”让很多应届毕业生深感无力。不过,多年来,高校和政府一直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青年职业见习计划等,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是很好的促进就业办法,但企业是关键。”作为上海开放大学的校长,袁雯对这一模式非常熟悉。“通过校企合作、行业合作,使得岗位需求尽早进入到学历教育中,学生获取文凭的同时还获得了岗位技能,一举多得。”但袁雯指出,无论订单式配合还是校企合作,还都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行业企业积极性问题。 

  “所以此次职业教育修法,在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了行业企业的教育责任。”据了解,此次职业教育修法相关条款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形式,推进学徒制培养,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培养方案制定、质量评价等全过程。 

  今年5月,上海出台九大行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中一条重点措施就是出台重点产业青年职业见习扩大行动,增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参与职业见习的企业数量。动态调整见习学员生活费和见习带教费补贴标准。加强见习基地的跟踪管理和考核评估,提升见习学员留用率。 

  对此,袁雯认为在一些新兴行业领域,最先进的实验室和研究机构都在龙头企业中,让学生进入到这些领域实习见习,不管是人才培养还是帮助就业,都非常有意义。 

  “学生进入到企业之后,企业需要匹配导师,需要对其进行培养,政府应该推出落地政策,让更多企业愿意投入进来。”袁雯表示,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税收减免和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只有企业赢、学校赢、学生赢,多赢才能让计划持续下去,一方不赢,都会不持久。”她说。 

专业得“专”,人才培养模式要动态调整 

  研究生扩招同比增加18.9万,高校专升本同比增加32.2万人,吸纳40多万毕业生进入中小学和幼儿园当老师……从国家层面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政策持续加码,为的就是不让应届生出了校门就失业。 

  对此,不少委员指出,这些应急政策推得正当时,但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变一变了。 

  “现在人工智能专业很火,但从申请到培养,一个周期四五年过去了,学生毕业之后,市场还需要吗?”、“现在讲究大学生对口就业率,但实际上除非像医生等非常专业的领域,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并不是按照专业设置来划分的。袁雯指出,很难用一些延续几十年的传统专业设置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 

  同时指出,大学生“等靠要”的就业观念也得变一变,需要踏踏实实的一直往前走,就业路上要调整好心态:“大学生就业,一定要有一个合理的就业预期。”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