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翁家贵与自己的雕像
翁家贵,1914年出生于海南琼海文岭村,15岁离开家乡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打工谋生。1939年2月,响应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号召,成为“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中一员,驾车奔走于滇缅公路运输物资和兵员。抗战胜利后留在云南生活至今,于2015年9月23日傍晚因病辞世,享年103岁(虚岁)。
翁家贵与妻子罗春芳1943年的合影
得知翁老去世的消息后,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侨联主席林军,中共云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毅高度重视,委托以个人名义敬献花圈,中国侨联、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省总工会、致公党省委、省侨联等单位敬送了花圈,中共省委统战部、致公党省委和省侨联向翁老家属送去了慰问金。
“多年来已不记得几次拜访过翁老,他的一生令我唏嘘感叹!想当年一人一车日夜奔忙在崇山峻岭的滇缅公路上,有一回在路上‘打摆子’,也没有人换着开车,硬是在路边停了几天,等精神好些了又继续把车开回保山……”雕塑家李春华在翁家贵辞世5小时后发帖说。
这位103岁的老人,他的故事,国家的历史。和他有同样经历的人,全国仅剩三五个,和其他普通老人没有两样,生活平淡,不言过往。
硝烟散去,生命终止,但历史终究不应遗忘。
华侨归国 国民天职
就在今年的8月15日,李春华才将耗时3个多月精心创作的、重400多斤的南侨机工翁家贵青铜雕塑像,从广东运到了保山板桥百年老茶馆,正式开启了滇缅公路沿线遗址点巡回展览的第一站。
当天上午,翁家贵闻讯赶到板桥百年老茶馆,等待着自己的雕像到来。当时这个103岁的老人,还能兴高采烈地坐在铜像左侧,一边喝茶,一边和围观的人们,讲述70年前他的故事,家国的历史。
翁家贵1914年出生于海南琼海文岭村。15岁即告别父母前往马来西亚吉隆坡投靠亲人,以打工谋生。做过橡胶园的割胶工人、咖啡店、餐厅的服务生。学会说当地话后,考了驾照,成了一名的士司机。正当他的生活稳步向前时,祖国却遭受外敌入侵,国土相继沦陷。
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20万云南各族民众,开山辟路,修筑了一条1154公里长、从云南昆明至缅甸腊戍的“滇缅公路”,打通了一条国际援华物资运输通道。但司机和维修汽车的机工国内紧缺,大批军火等战略物资无法及时运到前线,堆积在缅甸和滇缅公路沿线场站。
面对仰光港已堆积如山的进口物资,从头培训司机难解燃眉之急,一封电报发往新加坡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1939年2月,一则征募“汽车之机修人员及司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紧急通告在拥有800多万华侨的东南亚各国迅速传播,人群挤满各报名处。
时隔70多年,翁家贵没有忘记当年为他们送行的人堆满码头,马来西亚槟城码头的栈桥曾被送别机工的人群踩断,很多人掉进海中……
在陈嘉庚通告发出11天时,被称为“八十先锋”的80名第一批机工已告别南洋,启程归国,尽国民天职。这群风华正茂,来自异国彼岸,常着军装,爱吹口琴喝咖啡的时髦青年载着军需物资,伴着日机轰炸,在时常翻车的崇山峻岭中日夜穿梭。他们是南侨机工,全名“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而从1939年2月到9月,逾3200名华侨机工应祖国召唤,分九批回国服务,翁家贵是第五批。
随着翁家贵的辞世,云南目前健在的南侨机工只有罗开瑚一位,他住在昆明新闻里一栋上了年纪的老单元四楼,外界报道他今年98岁,但他表示,当年回国服务少报了岁数,今年应该100岁。
李春华坦言:“南侨机工全国怕只有三五个还健在的,他们这一走,也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谁还能记起他们呢?我以翁老为原型做的雕塑,要巡回展出,就是希望更多人还记得他们的功绩。”
方向盘就是手中抢
对于这支二战期间,世界华侨反法西斯生力军中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贡献最多的队伍,要想知道、清楚和记得,实非易事。他们只有几千人,又是不拿枪的后勤部队,服务时间也只有短短三年。在南侨机工们的一生里,“遗忘”,从不陌生。
为了更好的记住,云南信息报曾在2013年精制了1千枚“纪念抗战胜利68周年功勋奖章”,9月3日上午,在海埂会堂为百余位抗战老兵举行了庄严而隆重的“授勋”仪式;下午,4名在昆参加会议的“南侨机工”也佩戴上这枚勋章,翁家贵是其中一位。
青年翁家贵
翁家贵是当日活动中最后一位出现在现场的南侨机工。他在家人的陪同下慢慢走进会场,满脸笑容地主动和大家握手。得知记者要给他佩戴勋章后,翁老很高兴,介绍说:“我从新加坡、越南河口到达昆明,驾驶美国的道奇卡车,先是担负从下关至昆明的运输任务,不久转到芒市,担负从畹町-龙陵-遮放-保山-下关-昆明的运输。”
除了曲折颠簸的羊肠公路和日机不时的空袭,滇缅公路最让机工头痛的是沿途弥漫的瘴气和夺命的疟疾,翁家贵和罗开瑚都染过疟疾,只能边发高烧边开车,支持不住就在路旁睡个把钟头,然后再挣扎着把车开回祖国。
1940年,南侨总会特派员的报告中写道:“机工、司机患恶性疟疾者,比比皆是,在是处服务之华侨机工,皆显面色青瘦,鸠形鹄脸,体格健康损失过半。”“所经各站设备极其简陋,所遇各华侨司机等多面无血色,带病多泪,目不忍睹。” 陈嘉庚得知后,紧急在沿途设立医疗站点。
据云南省档案馆1940年1月的一份运货清单显示,在一周的时间里,南侨机工冒着枪林弹雨运送了2329箱迫击炮弹、1502箱37毫米炮弹、186箱飞机炸弹等共计160余吨的军火。据当时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39年到1942年,南侨机工们在滇缅公路上来回穿梭,共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送了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余辆汽车。 这其中,就有一份翁家贵的功劳。
翁家贵
1942年,日军横扫东南亚,以对中国形成战略合围,切断中国的国际运输线。3月,翁家贵和他的机工战友们有了新任务,除了抢运军需物资,他们开始向缅甸一整车一整车地运送远征军。
一次中途休息,有战士把枪递给翁家贵,“你当兵的,你打个枪”。翁家贵说不会打,战士坚持让他试试,翁家贵拿枪一试,火枪的后坐力把他冲击得一屁股坐到地上了。士兵哈哈大笑:“你们当兵怎么当的?竟然枪都不会打?”翁家贵回答说:“我们是开车的,方向盘就是我们的枪。”
从1939年5月到1942年5月,翁家贵一直在滇缅公路上从事运输。其间,他的家乡海南岛也沦陷。随着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运输彻底中断后,归国参战三年的南侨机工集体失业,两手空空,各谋生路。
翁家贵在美国空军招待所端过盘子,罗开瑚开过餐馆……一些机工应召继续从事军事运输,昆仑关战役、远征军入缅都有他们身影;一些机工服务盟军,一些机工投奔八路军;一些机工成了抗日各军的翻译员和情报人员;一些机工染上毒瘾,落魄潦倒;还有一些饿死、冻死、病死街头。
爱是最强的后盾
战火中幸存下来的南侨机工们,有些拖着残缺的身躯回到了故土,有些选择留在异乡。翁家贵和罗开瑚都留了下来,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个原因是翁家贵每次出行时陪伴身边的老伴,也是罗开瑚在老伴相片后面所题写的“老伴:永恒的怀念,无限的眷恋”的誓言。
翁家贵的护照
翁家贵回国后被编入西南运输处十四大队补充中队,中队在保山市一小庙内办公,翁家贵的车队就驻扎在小庙旁的旅店里,隔壁就是一所中学,里面有个刚满16岁的害羞小姑娘罗春芳。当时翁家贵年轻帅气,罗春芳母亲看他还有一技之长,主动托人和他说媒。
见面后,虽然两人相差十岁,但还是互生爱慕之心,两人订婚了。因翁家贵常常出车,很少能和未婚妻见面。在小庙驻扎不到半年,中队又迁到了保山市酒街。后来,战事越来越紧,日军奸淫掳掠、惨无人道,罗春芳父母担心会生变故,就催促两个年轻人赶快结婚。
翁家贵和罗春芳
1941年,翁家贵和罗春芳完婚,罗春芳年仅17岁,初中还未毕业。婚礼很简单,就是车队的几名战友,还有罗春芳的伴娘及亲友们,在一起喝了顿简单的喜酒。婚礼举行时,日军正加紧轰炸滇缅公路,想毁掉中国抗日战场唯一的一条国际通道。罗春芳的伴娘范永华不幸被炸死了,罗春芳幸免于难。几天后,新婚夫妻和翁的战友一道聚在“侨心咖啡店”喝咖啡,第二天,咖啡店也被日军炸成废墟。
1942年5月,惠通桥被炸之后,滇缅公路运输中断。南侨机工处于解散的状态,而南洋地区被日本占领,也回不去。战争让人们颠沛流离,生活困难,翁家贵也不例外。妻子没有怨言,两人始终相伴,共渡难关。
“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吵过架,爸爸对妈妈特别好特别关心。”女儿翁美喜谈起父母的感情,自己都深受感动。翁家贵对妻子评价很高:节俭、温柔、有责任心……翁家贵去世的消息,家人没敢立刻告诉罗春芳。
天那边的路
翁家贵的长子翁作英也已经66岁,他表示父亲一生为人正直,生活俭朴。生前曾叮嘱儿女们,丧事从俭。因为翁家贵一辈子都是西装领带,去世后子女也准备让他穿上这身着装,体面送别。
“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放弃海外优越的生活回国参战,把青春和生命都奉献给了祖国,请记住他们——南侨机工。”曾记录下翁家贵口述史的导演彭涌昨日发帖说。
这些南侨机工,他们身上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东西,就是国家有难,平静尽责,再平静归来。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靠的正是千千万万这样默默付出、默默牺牲、默默回家的普通人。
1952年,翁家贵才正式参加了工作,参与修筑从昆明到西双版纳的公路,一直工作到65岁退休。闲不住的翁家贵,退休后还继续在原单位工作了20年,80多岁才彻底在家休养,喜欢保山的他,最终返回保山女儿家定居,守护那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9月16日,保山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保山市委主委寸时庆到医院看望翁家贵
1989年5月,翁家贵受邀参加了云南省政府在昆明为南侨机工立的纪念碑仪式,那是他最为自豪的一件事。直至去世前不久,接受采访的翁家贵还可以背诵南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的碑文。那是他和战友们不被忘记的荣耀。
“生活就是闯关,就是迎接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翁家贵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这百年来的生活历程。但生命最后的关终究无人能闯,大家都觉得翁老没病没灾,103岁高龄,在一场感冒中安静辞世,已是最大的福气。
保山作家杨晓东听闻翁家贵辞世的消息后,痛心无比,他刚刚以翁家贵为主要人物写了一本名叫《天那边的路》的书,纪念南侨机工,原定于9月24日举行首发式。为了对翁老有个交代,也是对翁老不幸去世的纪念和追思,新书首发式还是如期举行。
如今,逝者已矣,我们唯有追忆与铭记!翁老,您一路走好!
部分素材来源于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