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紧张的备考
由于刚好赶上初、高中二年制改三年制的第一届,所以考入县重点高中的我参加高考时,昔日那些没考上重高的同学(普通高中还是两年制),已是高复一年后二进考场了。相对于“元旦翻日历——头一回”的我来说,无形之中压力更大了。记得高中三年,前两年半把高中课程全部学完了,最后一个学期,除了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外,主要的就是做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题海战术。说到题海战术,人们往往是贬义的多,其实我倒不这么看。我觉得书本上学的毕竟是理论知识,要把这些理论知识吃透并灵活运用,不做大量的题目是难以实现的,而且通过做大量的试题,不仅掌握了各种题型,也大大提高了做题目的速度,做题快了考试时才有时间进行检查。所以毕业班的老师,最后一个学期的重要任务,就是从全国各地收集模拟试卷,还记得当时北京海淀出的模拟试卷是非常有名气的。收集的模拟试卷多到什么程度?很难量化,反正是多到没日没夜做不完。怎么办?后来大家想了个办法,就是请各学科成绩好的同学分头做,然后把他们做错的题目汇成新的卷子发给全班同学做,老师再进行点评。最后一个学期几乎是在不停地刷题,不停地帮老师刻蜡纸印试卷中度过的,当然做得最多的是数理化的卷子,因为当时有句非常有名的口号,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炎热的考场
7月的7、8、9三天,就是检验十年寒窗的时刻。天气很热,那个年代连电风扇都不多,更不用说空调了。所以参加高考的同学人手一块干毛巾,一场考试下来,干毛巾早已经变成湿毛巾了。三天7场考试考完,唯一的感觉是累,仿佛精气神都被掏光了。那时候农村有手表的也不多,我的手表是问村里的一位邻居借的。为了我的高考,那几天父亲和妹妹特意从乡下赶到县城,借住在郊区一个亲戚家,为的是改善一下我的伙食,而所谓的改善也仅仅是天天吃番茄蛋花汤。高中吃了三年的霉干菜,对我们那一代农村的孩子来说,番茄蛋花汤也绝对算得上是美食了。也许是注意力全在高考上,也许是男孩子的粗心,我居然没注意到每次汤都是妹妹拎着的,父亲的一只手居然是弯着的。一直到考完回家,才知道高考前几天,父亲在劳作时摔了一跤,一只胳膊摔断了,为了怕我担心,影响考试,每次到了校门口,他就忍着痛悄悄地把绷带拿掉了。我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也着实自责了好几天,拼命地帮家里干农活,那时候缺少壮劳力的家里还有5亩多的责任田。
填报志愿
与现在不同,那时成绩公布前就要填报志愿,这就要考验估分能力了。对照答案和答题记忆,我给自己估了510分,最后公布的成绩是525分,多了15分,还算偏差不大,不过也因为这15分的差距,使得当时的我没敢填报浙江大学(后来研究生考上浙大,也算了弥补了这一遗憾)。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的录取分数线是464分,重点线好象是490分。估分才比重点线多出20分,报考浙大明显底气不足,起码好的专业是没得选了,而且当时如果第一志愿录取不了,只能退档后进入第二志愿,待人家第一志愿录取完了才有机会轮到。一流的重点大学不敢报,报普通大学又心有不甘,就只能在二流的重点大学里挑了。这时候父亲托了很多关系,找到了我初中班主任的弟弟,他当时在上海铁道学院读大学,听他讲,离他们学校不远的华东纺织工学院也是重点大学,而且影响还不错。没出过县城的我,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实在太少,就靠着这有限的信息,和家人商量决定报华纺。至于专业倒还好,那时候最热门的就是管理专业,刚好华纺也有这个专业,就填了这个专业,好在运气还行,第一志愿录取了,我开始了四年的大学生活。
上海钻石牌手表
说到高考,还不得不说说一块上海钻石手表,因为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块手表。买手表的钱,是众多亲戚祝贺我考上大学时,你三元我五元凑的。拿到崭新的夜光机械全钢手表时,兴奋的心情难以言表,晚上睡觉都会醒来看看时间,听听“嚓嚓嚓”手表走动的脆响。这块手表伴我走过了30多年,其间只换过一次发条,随着手机的登场,它才光荣退休了。
令人惊喜的是,尽管30多年过去了,这块全钢手表的表盘还是铮亮铮亮的,上好发条,秒针一圈圈转动着,转出了我的高考光阴故事,也指向了我的人生新篇章,更时刻提醒我要惜时奋斗,做个于社会有用的人,不负这美好新时代!(钟玉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