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一次打开《灿烂千阳》,并将主人公阿富汗女孩莱拉的故事与本人的真实经历以时间为线一一展开。相信读完此文,您会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
(一)
莱拉:1978年的一个夜晚,美丽的少女莱拉(意思是夜美人)来到了人世。她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父亲哈基姆是一位大学毕业生,在中学任教;母亲法丽芭和父亲是表兄妹,自由恋爱后结婚,来到了首都喀布尔生活。莱拉还有两位哥哥,那是母亲的骄傲。
在邻居的嘴里,莱拉还有一个别名——“暴乱那天生的女孩”。因为在莱拉出生的当天,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了“四月革命”。人民民主党推翻阿富汗原政权,组建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国。第二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开始了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莱拉的两位哥哥相继参加了圣战组织,抗击苏联入侵。莱拉最好的朋友塔里克,在一次大轰炸中失去了一条腿。
我:1978年,我跨入了小学的大门。
因为祖上曾经中举,兼做生意,我们家族四代没有分家,聚居在一幢三进五开间的大房子里。作为同辈孩子中年龄最大的一个,童年的我是在长辈们的呵护中度过的。每天跟着堂叔(家族男多女少)们打打闹闹,玩着男孩子的游戏:上山采野果、抓知了;下水摸鱼、抓螃蟹;晚上拿着手电捉青蛙、黄鳝。下雨天出不了门,就在大房子的正厅打乒乓球,或者玩枪柱子的游戏。有时,堂叔们去上学,我也跟着去,特别盼着自己也快点长大可以上学。
等到正式上学那天,老三届毕业生的爸爸帮我背上新书包,对我说:“我以前没有条件考大学,你要好好读书,以后争取考大学。”我懵懵懂懂地点了点头。
(二)
莱拉:对两位哥哥的牵挂,把爽朗的莱拉母亲变了一个人。她每天抱怨着丈夫,把自己关在家里,忘记做家务,也经常忘记接莱拉放学。因为政见,父亲被自己热爱的教育职业开除了。但他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每天指导莱拉解答题目,给她布置作业,只是为了让她能够比其他同学多学一些。尽管薪水微薄,还带着莱拉和塔里克一起外出旅游,去参观巴米扬大佛,在莱拉心中留下文学、文明的种子。
1987年,噩耗传回了喀布尔,莱拉的两位哥哥不幸在潘杰希尔前线牺牲了。母亲彻底被痛苦打垮,无法自拔,也完全忘记了莱拉的存在。父亲打算全家移民,离开这个恐怖的祖国。但母亲不愿意,因为她唯一的念想,就是看到苏联撤军,看到圣战组织胜利走进喀布尔的那一天。对莱拉而言,并不美好的童年就这样在悲伤中结束了。
我:1987年,我跨入了高中的大门,我们家也搬进了新房。
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我们家带来了巨大的变化。79年,爸爸被提拔为公社(后来改为乡镇)干部,主管工业;82年,农村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记得第一批稻谷收回来后,当会计的爷爷一一过秤,最后计算出了亩产——825斤。那时候,爱做米糕的隔壁奶奶隔几天就变着法儿做可口的美食,总不会落下我的那一份。85年,爸爸又兼任了新开办乡镇企业的厂长,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日子好了,家族人口多了,老房子也不够住了。爸爸和爷爷、堂叔们一起商量,把老房子拆了(现在看来非常可惜),重新调整方向,造起了整排朝南十二间三层敞亮的楼房。搬新房那天,家里酒席摆了30多桌,亲戚朋友都纷纷来帮忙、贺喜,别提有多热闹了。
(三)
莱拉:1992年,这是莱拉人生转折的一年,也是莱拉悲惨生活的开端。
苏联撤军后,阿富汗开始陷入圣战组织各派之间的混战。1992年4月,自莱拉出生那天晚上以来轮流执掌政权的各个派别被打败了,圣战运动结束了。阿富汗有了新的国名——阿富汗伊斯兰国。但莱拉母亲盼望的和平幸福生活并没有到来。当火箭弹开始如雨水般降落在喀布尔的时候,人们的美好理想又一次落了空。由于国内各派权争加剧,军事冲突愈演愈烈。在父亲的再三说服下,母亲同意离开祖国。
在全家离开喀布尔的前一天,一枚炸弹落在莱拉家院子里。随着一道白光一声巨响,莱拉失去了父母,成了真正的孤儿。
狡猾的鞋匠拉希德救活了莱拉,还请人编造谎言,说莱拉青梅竹马的爱人塔里克已经去世。走投无路下,14岁的莱拉无奈成了65岁的鞋匠拉希德的妻子。从此,她陷入了炼狱般的生活,被辱骂和毒打成为她的家常便饭。
我:1990年,我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成了一名大学生。
走入大学,听老师们讲解着诗词的美丽,汉语的精妙,现当代作品的宏大……我感觉自己拥有的知识是何其的贫乏。于是一头扎入了书海,在文学与语言的海洋中尽情遨游。那些年,顶着中文系学生(可以多借书)的头衔,每个月从图书馆抱回一大摞文学作品,如痴如醉地阅读:与《离骚》主人公对话,在《子虚上林赋》里巡游,与李白一起上天揽月,把酒吟唱;与苏轼一起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我学会了查资料,学会了写论文,学会了设计教案……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更是帮助我学会学习的方法。
假期,我和同学们一起到西湖划船、野炊;到太子湾踏春、赏月;在运河轮船的轰隆声中去探寻苏州园林。1992年暑假,我还成为全国首批拥有计算机等级证书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四)
莱拉:1996年9月的一个清晨,莱拉被一阵欢呼声、炮仗声和音乐声吵醒。原来,塔利班攻入了喀布尔,并改国名为阿富汗伊斯兰教酋长国。进入喀布尔后,塔利班冲向了破败已久的喀布尔博物馆,将伊斯兰文明之前的雕像全部砸碎。除了《古兰经》,所有书籍全部烧毁,关闭了电影院、剧院和旅游场所。最后,连巴米扬大佛也未能幸免,成为了一堆废墟。
莱拉的生活世界更小了。因为塔利班规定妇女只准露出两只眼睛看世界;没有男性家人陪同,不得外出工作和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不得接受任何教育。由于鞋店被炸,家中的生活境况越来越差,拉希德在家中的残暴统治也越来越烈。
四年后,塔里克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可怜的平静。得知真相后的的莱拉,第一次气愤地反抗拉希德的又一次毒打。在拉希德另一位妻子马丽雅姆的帮助下,他们打死了拉希德。莱拉与塔里克带着孩子逃到了巴基斯坦,马丽雅姆则被塔利班执行了死刑。
我:教育实习时,导师听完我的一次公开课后,说:“你天生就应该做老师,你比很多老教师还要有老师的范儿。”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当千禧年的曙光洒落大地,我已是一名有6年教龄的老师了。
每天早上,我带着饱满的热情走入校园,微笑着和同事、学生打招呼。课堂上,我设计精美的课件、微课,把学生引入诗意的语文课堂。课后,我带着学生爬上北高峰,感受西湖群山的魅力;寻找校园中的春意秋色,用图片与文字进行展示;技能节上,我和同学们设计“一周技能秀”,同场竞技;教会学生用“配音秀”软件朗诵诗歌、给剧本配音;还每周与学生笔谈,交流心得体会……因此,我的课堂总是充满笑声,我和我的学生相处得非常和谐。
在学校,我还收获了爱情,收获了家庭。
(五)
莱拉:2002年,莱拉决定和家人回国。一方面,她怀念自己童年的那座城市喀布尔。另一方面,她听说喀布尔盖起了学校,重新铺设了路面,女人再度获得了工作,她似乎听到了父亲曾经对她的殷殷教导,她感受到阿富汗需要自己。
于是,带着希望的莱拉回国了,成为了一名教师。尽管现实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她心中有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我:2003年,我加入了中国致公党。在党派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我懂得了参政议政,撰写提案建议;我和党派成员一起参加社会服务,用专业知识为民众解决困难;一起策划活动,增进情感。在党派推荐下,还成为一名光荣的政协委员……
轻轻合上书本,望着窗外台风过后的响晴蓝天,我打开电脑,敲下第一行文字。(彭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