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万家灯火团圆之际,致公党员中的医务工作者“逆行”向前,坚守在临床第一线。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是我市定点医疗救助医院,在疫情防控的40多天里,作为该院院长的许素玲每天都高强度的工作着。“医护人员都在一线拿自己的生命救助患者,疫情持续时间越长,我们的医护工作者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作为家长和决策者,我需要最大限度优化举措和就诊处置流程。”启动应急预案,召开部署工作会议,为了确保与疫情交锋时赢得防控的宝贵时间,许素玲带领医院全体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一遍遍研究、改进就诊处置流程,常常一忙就忘了吃饭。一瓶水、一盒饼干,是她除夕一个人的年夜饭,也是连日来的工作餐。
致公党员、慈溪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胡征,曾在抗击SARS中成功抢救多名重症患者,被国家卫生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并获得全国铁路总工会颁发的“火车头劳动奖章”。时隔17年,面对肆虐的新冠病毒,胡征又一次主动请战:“我的经验比别人多一点,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每天到发热病房查看患者,询问病情,记录病案,制定治疗方案是他的例行工作。除此之外,作为慈溪市级专家组成员,胡征还要赴各医院对慈溪市可疑病例进行分析、排查。抗击疫情的这些天,胡征头上的白发多了不少,身形也明显消瘦了。“我们的团队都在尽最大努力,我更是要以身作则。”奋战一线的他依然坚守着。
像这样不计报酬,不论生死,驰援战“疫”的致公党员还有很多很多。也有党员因为表现突出获得表彰,其中一名致公党员被市委重用,一名获宁波市第一批战“疫”先锋个人表彰。
“不用谢,我是中国人”
致公党是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宁波致公党员中95%以上有海外关系。疫情发生以后,广大致公党员纷纷利用海外资源采购防护物资。“加拿大我居住的这附近还有口罩,因为按人头限量,我们打算全家都去工厂仓库排队。”“合作伙伴说印尼还有口罩,我去联系!”“泰国目前口罩、防护服都有,请群里的医生看看是否符合防疫标准,我打算采购后捐赠武汉一线。”随着疫情的升级,宁波致公微信群成了“代购群”,有党员在德国、泰国等国外市场紧急采购口罩10余万只,捐赠给浙江援助武汉医疗队、基层社区等疫情防控一线。荷兰得力浦集团公司董事长傅旭敏就是其中一员。当得知各地医疗防护物资紧缺的消息后,傅旭敏赶紧联系在海外的欧洲华商会,发出物资寻求“召集令”。为了第一时间了解采购情况,他都要算好时差,深夜和异国他乡的朋友隔空对话。荷兰青田同乡会在几乎跑遍了德国各个口罩供应商后,终于凑齐了1万个,第一时间运回了国内。加之在国内筹集的1万只口罩,傅旭敏将这来之不易的2万只口罩送到了省内医疗机构。随后,他又发动荷兰青田同乡会筹集了4万只口罩捐助武汉的浙江医疗队。“无论我在什么地方,都是中国人。”简简单单一句话,饱含着傅旭敏最质朴的赤子之情,道出了致公党员最深沉的爱国之心。当疫情在全球蔓延后,傅旭敏又开始积极联络,准备为欧洲的浙江籍侨胞运送防疫物资。
从“园长”到“厂长” 致公党员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为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有关要求,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建言献策。走访党员企业,推行联络员责任制,建立服务清单,第一时间排摸企业复工后产能恢复、防疫措施落实情况,动态掌握企业复工进度。面向党员专题征集支持中小企业共渡难关及复工复产相关信息50余条,累计上报专题社情民意信息31条,其中一篇获市委主要领导批示,为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提供参考。党员企业家更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纷纷按下复工复产“快进键”。
2020年这个特殊的冬天,“阿拉的海”水上乐园董事长李健率先开启复工模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10万级洁净车间,顶级医用外科口罩滤材,2S标准无纺布,用N95材料生产一次性普通防护口罩”,在一次性医用防护用品全线告急的危急时刻,“小胖总”李健从“园长”跨界投产成了口罩厂“厂长”。2月10日,“阿拉的海”紧急召回部分员工,备战口罩生产。从开发水上乐园,到跨界生产口罩,李健自嘲此次“创业”是白手起家。医用口罩需要使用什么面料、工艺流程如何统一、各类标准怎么制订、原材料哪里订购......准备前期,李健每天都在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坚守品质,这一次,更是如此。”用食品级的车间,用生产N95的材料做一次性普通防护口罩,李健说:“国难当头,我就要任性一回!”争分夺秒采购物资,发动朋友圈所有好友寻找原材料,终于顺利抢购到了几十吨原材料。2月14日,李健收购的口罩厂——宁波新广美化妆品有限公司完成了所有的审批手续。2月16日,正式获批成为宁波市应急物资生产重点企业(第九批)。日产10万只一次性医用口罩的新广美就这样“横空出世”。“防疫是人民战争,我生产的口罩不卖天价,不发国难财,除政府计划以外,按政府采购成本供应市场。”战“疫”面前,致公党员用行动彰显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我愿意做一名志愿者”
同心抗击疫情中,更多的致公党员成为了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他们是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此刻,却有着共同的名字——志愿者,他们用坚毅和奉献温暖着这个冬天。“抗击疫情人人有责,虽然没有去疫情最前线,但是能够协助基层开展工作,也算是为疫情防控尽一点绵薄之力”。致公党宁波市委会副主委、宁波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早挺积极响应号召下沉到社区一线,认真做好进出人员询问、通行证查看、体温测量等疫情防控工作,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构筑疫情防控坚固防线。致公党市属综合一支部委员、宁波广播电视集团艾迪创意会展副总经理江晓文,蹲点潘火街道东南社区,成为了一名一线防疫志愿者。平日里文艺范十足的她,这段时间却是既当门岗,又当“跑小二”,还当起了临时社工,为居家隔离人员提供采买生活物质、扔垃圾、沟通关怀等后勤保障服务。一天下来常常浑身是汗,两腿发软,手因为长时间戴手套起了褶子,口罩里也全是汗水,防护镜一片模糊。即使这样,她说:“还是很欣慰的,希望疫情快点过去。”
有致公党员将“理发店”开在了一线。市里大部分的美发门店都还没有复工,想到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忙得没时间理发,海曙总支副主委、宁波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监事长邓伦吉带队在海曙多个乡镇、街道为一线防疫人员义务理发。“晚上22:30才到家,一天下来义剪队为50多名一线工作人员免费理发,虽然很辛苦,我这腰都直不起来,但是很值得。”邓伦吉说。
还有致公党员担起了疫情防控的后勤保障员。宁波天一商帮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毅主动承担起了食品供应的担子。他利用企业优势,配齐各类食品物资,配备精兵强将坚守岗位,以充足的人力、物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目前已经低于市场价供应了300多万“菜篮子”食品,让奋战一线的各部门同志,特别是一线公安民警都能吃上热菜热饭。
上下同欲者胜。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致公党员捐款50余万元,捐赠医用口罩、防护面具等紧缺物资价值近70万元,党员为主要力量牵头捐赠或为所在企业重要股东捐款1050万元,捐赠物资价值20万元。在这场与生命、时间较量的战“疫”面前,全市致公党员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体现了“致公格局”;快速响应、主动作为,体现了“致公效率”;发挥海外资源优势,全球联动采购防疫物资,万里驰援疫区,体现了“致公担当”。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举国上下共担使命、同舟共济,一切困难终将被击败,春天必会繁花烂漫!(励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