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要闻 > 浙江
书香机关丨盛史超:“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编辑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干部队伍素质,提升机关工作效能,根据致公党中央开展“书香机关”读书活动的要求和致公党浙江省委会相关部署,即日起,致公党杭州市委会微信公众号推出“书香机关”专栏,引导市委会广大党员和机关干部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愿读书,成为博学专精、融会贯通的通达之才! 

  荐读书目:《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分享人:盛史超,致公党员,致公党杭州市委会机关干部

  简介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2017年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全书汇集了29名当年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和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经历。

  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离开了北京,来到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艰苦却受益终生的插队岁月——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与村民同吃同住,打坝挑粪、修公路、建沼气,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直到1975年秋天。整整7年时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黄土地上,当了七年的农民。也正是这七年的青葱岁月,造就了这位“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的总书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初到梁家河的习近平,迷茫而彷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

  那么,是什么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成熟青年的呢?又是什么让一个“独善其身”的黄土地农民,变成了一位“兼济天下”的领袖人物的呢?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书中,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主要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格物 致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在插队的这段时间里,习近平阅读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各方面的书籍。只要有一点点空闲时间,他坐下来就看书,有时候一直看到深夜才睡。即便在那么恶劣的生活环境下,在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上山劳动的情况下,在晚上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的条件下,他也没有离开过书本,也没有放弃过读书。哪怕只能硬挤出一点时间,他仍然坚持读书,坚持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除了看书学习外,习近平在了解不同学者作家的观点后,非常喜欢自己思考,经常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不断扩展参考资料,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问题。此外,习近平在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后,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从而养成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

  二、诚意 正心

  “事虽小,不为不成”

  每一项事业,不论大小,都是靠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干出来的。“群众需要什么,近平就干什么”,无论是在当知青的时候,还是在当大队书记的时候,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

  习近平能做事,他劳动非常下力气,和农村的壮劳力能干一样的活儿;习近平敢做事,切实为村里着想,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为人公道、勇于担当;习近平会做事,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有一定的处理问题的经验和技巧。

  “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把远大志向变成现实,既要求得到真学问、练就真本领,又要有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习近平的目标很明确,做事有决心、有毅力,他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从来不说过头话,打坝、办沼气、办代销店、办铁业社等等,习近平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

  合上书本,静下来心来想一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个相似的青春,其实我们时刻都是最年轻的自己。借用现在最流行的两部影视剧来说:

  二十,可以不惑。

  三十,不过而已!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