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天地
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农村生态环境,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我国政府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但是,不能不看到,我国农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形势还相当严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较快的地区,这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落后于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现象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改善。认清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找出解决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方法,遏制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诸如乡村集中人口地区将生活垃圾倒入水里等一类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另外,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达标的干净水。

   (二)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平衡。

  (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洗衣粉磷的危害更是极其大的。塑料垃圾是很难降解的,且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导致了垃圾填埋场封场速度加快,同时也给封场后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困难。而且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污水排放入河流后,在枯水期,污染物难以稀释,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恶臭发黑,丧失正常水功能。

  (四)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乡镇企业也是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力军”。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

  (五)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六)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七)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二、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地方环境意识淡薄,对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解决温饱问题应该放在首位,甚至对依法关停并转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难以理解;消极地对待环境污染问题,对于环境违法案件,不敢举报,怕打击报复;村镇建设起点低,缺少科学规划,即便有规划,大都不注重眼前与长远、局部与全面、经济功能与社会生态功能的有机结合,不利于集约用地和环境管理;农村环保机构普遍缺乏,环保经费严重短缺也是农村环境污染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乡镇未设专门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环保规划、环保宣传也就无从谈起;对农村环境的治理投资严重不足,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面源污染严重也是制约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三、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对策研究

    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把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明确资源开发单位、法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实行严格的考核、奖罚制度。对于严格履行职责,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失职、渎职,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追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是加强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乡镇环保机构。农村环境保护能力明显不足,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受到严重制约,迫切需要建立乡镇环境管理机构,因此建议乡镇一级政府必须落实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原则,配置专门的环保管理人员,有条件的乡镇还要积极探索建立环保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目前看,每个乡镇政府至少要配备一名行政编制的环保专职干部,重点乡镇要设立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工业企业比较集中或者区域开发强度较大的村要安排专人负责环境保护工作。每年制定环保工作计划,检查落实,及时处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年解决一、两项当地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虽然我国已颁布实施了一些有关农村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及地方法规,但对整体而言,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也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已颁发《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业生态建设技术规范》等法规,但尚未见到一个对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发展规划、保障机制有完备规定的纲领性文件,政府对各地农业生态建设也缺少严格的要求和有力的约束,因此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约束力强的法规势在必行。同时要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向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恶化对农民生存环境的危害和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教育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爱护环境、珍爱生命,不断提高农民群众主动维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态权益的自觉性,形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氛围。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与此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村规民约互相制约、互相监督、共同促进。

五是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孙。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