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缘起活动报名,初识致公党
再次见到落户南京理工大学的
2003年硕士毕业出国留学的邱颖宁,在海外最初三年里,她成功获“英国志奋领全额奖学金”进入布里斯托大学电气及电子工程学院深造,先后发表多篇SCI论文,以优异成绩获得博士学位及中国留学基金会授予“优秀海外自费留学生奖”。博士毕业后一直在英国拉夫堡大学可再生能源中心和杜伦大学任副研究员,曾参与欧盟3个大型能源项目。“说实话,最初报名参加‘引凤工程’时,我并不了解致公党,就连致公党这个名字都是第一次听说,当时也只是试探着报了名,我告诉自己‘只是去看看祖国的变化而已,并不期望在事业上有任何收获’。但正是这个‘试试看’的选择,促成了我人生重要转折。活动中,主办方细致而精心的行程安排,让我第一次从更广的视角多方面了解江苏创新创业环境,致公党同志的热情服务也让我很快消除了对致公党、对江苏的陌生感。特别是各地致公党员无私奉献精神令我深受震撼和感动”。
与邱颖宁经历类似,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徐晓军博士也坦承:“过去埋头读书仅知中国有八个民主党派,但各参政党分别代表什么界别,履行哪些职责,以及在社会上发挥何种作用并不了解”,缘于“引凤工程”报名才从网上突击补课——了解到致公党“侨海”背景及组织特色,了解到加强同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联系,鼓励海外学子回国或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是新时期致公党海外联谊的重点工作之一。
参加活动,“零距离”接触致公党
如果说,报名时仅仅只是初识致公党的话,那么参加“引凤工程”活动,则给海外博士提供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致公党的机遇,让海外博士对“致公党员”这个称呼有了感性的认识和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引凤工程”活动每届只有短短十天,但活动期间,从致公党省市委领导,到省市机关干部及普通党员人人都是志愿者,坦诚交流海外学子关心的问题,贴心服务传播着致公党的友谊与真诚。来自德国哥延根大学、落户南京农业大学的
事实上,“引凤工程”从邀请开始,致公党江苏省委就把每一位留学人员当作真正朋友,设身处地“想其所想”,尽其力量在有限时间内让各位参与者有最大的收获。如活动开始前半年,就组织各市委、省直高校各支部与各地创业园、省内各高校及相关单位联系,每届活动均梳理出上千个需求岗位向海外发布。海外博士报名后,各承办市委进一步将了解到的留学人员求职意向,提前与用人单位沟通,加深双方了解,促进双向选择,最大限度让海外博士了解江苏创就业环境。针对部分海外博士个性需求,致公党同志尽力予以圆满解决,赢得参加活动海外学者、博士高度评价。
留在
服务社会,加入致力为公行列
“引凤工程”实施以来,致公党江苏省委时时刻刻把这些海外留学人员的发展放在心上,“不仅要把更多的人才‘引进来’,还要进一步关心他们能否‘扎下根来’和‘成长起来’”。为此,省委领导多次召开联谊座谈会给予关心,积极支持他们健康发展,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解决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谋划出力,用致公党组织的力量帮助他们迅速融入新环境,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发挥聪敏才智搞科研。这种人与人的关怀,让徐晓军、邱颖宁、田旭博士等回国人员均将致公党组织视为另一个“家”。
因此,几年来在“引凤工程”活动的筹备阶段时,多位落户博士主动报名要做“志愿者”,并通过自身海外联系主动帮助“引凤工程”海外发动,活动中承担志愿者工作。并且,在与服务中,他们多次自豪地表示,缘于参加“引凤工程”了解致公党,缘于与致公党同志的相处与交流,感受到他们身上致力为公品德。因此,落户后自己迅速递交了申请加入中国致公党的志愿书,现在“经组织考核已正式成为致公党员,加入了‘致力为公’行列”。
五年来,因“引凤工程”最终加入致公党的海归学子并不仅仅只有邱颖宁、徐晓军、田旭三位博士,他们只是一个缩影。在致公党江苏省委召开的“引凤工程”回国落户人员座谈会上,多位新党员都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科研上取得进步,还应当包括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和尽可能地为社会及为社会上更多人服务。正如邱颖宁所说:“在英国八年海外之旅中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这种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是作为中华儿女身在海外与祖国大地最重要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