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留法十年归来的博士
也是“引凤工程”的落户凤凰
更因"引凤工程“了解致公党,成为一名致公党员
十年,纵是辛苦漫长,却也意义深远
因为有了时间的磨砺,沙粒开始光亮
▲2012大凉山
回国后的他,经过四年的努力工作
成为社会学副教授
而他的理想,始终是当一名好老师,
他亦为此坚持和努力着
▲地中海
他不止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更有浪漫主义情怀
他选择过丰富、品质的生活
他在做社会调研
他在翻译专业著作
他和画家合作绘本…………
让我们一同走近许轶冰的内心世界
聆听他的经历,一睹他的风采!
Q:能够简单介绍一下在法国这十年经历是什么样的吗?
最初的三年多,一直在努力的学习语言和打工挣钱。然而,要想打工挣钱,还想把学习搞好,基本上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就这么纠结了好多年。直到博士阶段,我找到了两份学校里的工作,时间短、工资高,这才把我从纠结中解脱了出来。至于在法国的学习经历,非常顺利,硕士一年,博士四年,都是导师规定的最短年限。
▲许轶冰和部分法国成人学生
Q:什么动力使你在法国留学十年?
我在国内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以前的工作也是与此相关的。可我最想学的是哲学,最想当的是老师。于是,我在工作七年后决定转行,可没想到这个转行花了十年的时间。这充分证实了“男怕入错行”这个深刻真理。之所以选择法国,是因为喜欢法国的哲学传统。原本也没打算在法国待那么久,以为读个两三年就可以回来了,但是由于在法国我遇到了申请专业的困难——法国的公立学校一般都会要求本、硕、博之间的专业不能相差太大,最好是一脉相承;因此我没有机会直接读哲学硕士。于是我就转入与哲学专业最为接近的社会学专业,可这也花了我近四年的时间。硕士毕业以后,在导师的要求下,我又注册了博士。林林总总,一晃十年。
博士论文答辩现场
Q:为什么对老师这一职业这么执着呢?
算不上非常执着,但的确是自己想干的职业。一方面,这与个人的家庭环境影响有关,家人中有很多都是老师;另一方面,是想把自己所学的、所思考的、所经历的、所研究的,拿来与人分享、交流;倘若这些东西对他人有哪怕是一点点用处,善莫大焉。
Q:最想向学生传递的是什么?
学习和生活的逻辑吧!知识是一方面,现实是一方面。如果能让学生少走些弯路,少跌些跟头,那我留学十年的价值就是闪闪发光的。
Q:在法国十年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主要有两点:首先,只要真的是想做一件事,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我遇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读博士的时候,就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师姐和一位七十多岁的师兄。师姐是五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读本科的,而师兄是在七十多岁的时候突然想再拿一个博士学位的——他前一个博士学位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获得的。其次,只要能熬下去,没有困难是不可以被克服的。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的大,有的小;即使再大的困难,除却生离死别,总也不可能坚持太久,一年?两年?更多年?关键就看你肯不肯面对,能不能坚持。
▲迪尔凯姆之墓
Q:你认为健康与事业哪个更重要?
当然是健康。可能是你听说我在法国读书的时候熬坏了身体的事情吧!要想获得,就得付出。当年从读硕士起,我每天都要在书桌前坐十多个小时,天天如此,最后造成了整条脊椎骨反弓。严重的情况出现过两次,医生说再有两次差不多就该瘫痪了。怎么说呢?大家都知道健康重要,可为什么不能保持健康的状态呢?不是不怕,也不是不小心,的确一则是没想到会突然爆发,二则是当时的情势逼人。现在的情况好些了,最苦的日子过去了。我现在也经常打篮球和踢足球,希望能够通过锻炼保持健康的状态。
▲2014年大凉山
Q:您选择的人生道路明显是与多数大学毕业生不同的,您是怎样调整自己人生每一阶段的状态的?
米尔斯在其《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到,每个人都要经历两种不同的生活时序,一种是社会的,一种是自身的。当两种时序不能同步或是不能调和,人就会产生坠入陷阱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对生活有反思,有选择。“吾日三省吾身”。每个阶段都应停一下,回顾一下,展望一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选择自己想要的;然后径直走,不绕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