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参政议政 > 社情民意
加强我省潮间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潮间带指受潮汐现象影响, 长期交替暴露于空气和被海水淹没的特定区域。

  近年来,随着我省沿海经济圈的提速发展,特别是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环保意识的相对缺乏、生活垃圾的无序倾倒、污水废水的严重污染,使潮间带生物,尤其是全部或大部分时间都栖息于水体底部的底栖生物(如贝类、底栖甲壳动物以及底栖植被等)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

  目前,我省近海潮间带的生态环境,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潮间带生物栖息地受到人为干扰和破坏。退潮后,大面积的潮间带区域是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集聚的地方,人们密集的“赶海”活动直接干扰和破坏了潮间带生物栖息带。

  二是潮间带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多年来,我省近海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呈衰退趋势。比如胶州湾东部底栖生物由60年代初的140多种,降低到80年代的10几种。如果持续下去,近海潮间带的虾、螃蟹、贝类等本地海洋生物资源将会最终枯竭。

  三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赶海”的人普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引发近海海洋生物的死亡。同时,随地乱扔垃圾,使海滨环境恶化,水质和沙质污染,干扰了潮间带海洋生物特别是底栖生物的栖息。

  为加强近海潮间带生态环境保护,建议:

  一、制定我省近海潮间带资源中长期保护规划,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

  当前,近海潮间带的资源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并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关于近海潮间带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数据相对缺乏,大多是历史数据。建议委托专业科研机构,针对我省近海潮间带资源进行专项调查和研究, 全面理清湿地、滩涂、礁石等关键潮间带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现状,为制定中长期潮间带资源管理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科学论据。

  二、限制“赶海”活动,保护近海潮间带生物栖息地

  潮间带滩涂是近海生物资源的主要承载体之一,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滨海生态系统,保护近海潮间带生物栖息地,亟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限制人们对于滩涂、礁石和海草场的直接破坏。建议一是把风景区潮间带海滩和礁石作为城市“公共绿地”进行管理,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条例,设立警示牌,禁止人为破坏。二是制订近海潮间带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措施和实施细则,建立潮间带资源保护区,逐步限制乃至全面消除对海滩、礁石及其他潮间带区域的破坏性“赶海”行为。对于具备开发潜力的潮间带区域,可以通过人工生态修复和固化现有潮间带海滩、礁石资源,并辅之以人工礁石、牡蛎礁等,培育该区域的生物资源,使之达到较高水平,经科学评估后针对外地游客和市民开发“赶海”休闲旅游,以满足地方特色旅游的基本需求。

  三、实施潮间带关键生物栖息地生态修复,提高近海生物多样性保育能力

  海草场是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也是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捕获和封存系统之一。建议采取移植、播种等手段,逐步恢复和重建沿岸潮间带因人类活动影响而显著退化的海草场。

  蛤、贻贝和牡蛎等滤食性双壳贝类是健康的沿岸和海湾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对沿海潮间带的滤食性双壳贝类,因地制宜进行苗种放流,逐步对受损的贝类种群进行恢复。

  四、规范前海一线旅游服务功能区划,降低潮间带环境污染风险

  目前,沿海旅游在高峰期超负荷运转,出现交通拥堵、流动商贩云集、私圈乱占公共资源、破环潮间带自然环境等乱象,同时,由于前海一线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在造成海水污染的同时,也直接引发潮间带区域滩涂、礁石和海草场生态环境急剧退化。建议建立健全沿海风景区周边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周边道路环境卫生、私圈乱占停车等行为的依法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环境与秩序,减轻海滨区域的环境污染压力。对各地沿海旅游区域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旅游车辆管理,在人群相对稀少的地方设立专门停车区域,利用城市交通或专线交通工具疏解人流,严格禁止旅游车辆在前海一线及附近生活办公区域行驶或停泊。对于前海一线入海污水管道进行排查,并根据前海一线水文动力学特征调整排污管道线路,整治前海一线的排水管道和排水方式,减少城市排水对海滨的污染。

  五、加强潮间带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建议在科学评估近海潮间带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现状的基础上,规划设立海滩、礁石、海草床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示范基地,针对部分市民和中小学生进行示范教育,以点带面,提高公众对潮间带资源生态功能的认知;充分利用媒体渠道,加强对海滩、礁石生态环境保护科学价值的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保护海滩、礁石等潮间带生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增强公众的近海潮间带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引导人们文明游览欣赏美丽的海滨风景。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