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海外联络 > 海外联谊
让华文教育带去天堂的歌声和笑声--记蓬勃开展的福建海外华文教育
  6月21日,菲律宾世纪酒店会见厅里像过节一样热闹,来自福建的100多名公派华文教师和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这里与来自家乡福建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副省长王美香等亲切见面。在异国他乡见到故乡的亲人,公派教师和志愿者们特别激动。他们说,虽然到菲律宾的时间不长,但是得到了菲华社会和闽籍乡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并亲眼目睹了菲华社会的前辈们为了华文教育事业不辞辛劳,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内心深受感动,觉得肩上的担子不轻,任重而道远。他们表示要向前辈们学习,牢记祖国人民的嘱托和希望,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圆满完成任务,不辜负"文化使者"这个光荣而自豪的使命,为华文教育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
  长期以来菲律宾许多华文学校幼儿园由于师资匮乏,加之师资队伍老龄化、非专业化的趋势,长期不上音乐课和舞蹈课,中小学不开汉语听说课,或者听说课流于形式。2003年6月6日由福建派出了首批志愿者,拉开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的序幕以来,志愿者们带着中菲人民的友谊,带着海外华人华侨的嘱托飞赴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从事汉语教学的工作。近几年来,为了加大对东南亚海外华文教育的支持力度,福建每年都选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到海外任教。至今年4月已完成三批的赴菲律宾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工作,共先后向菲律宾派出3批共153名汉语教学志愿者,在海内外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今年选派的公派华文教师23人,汉语教师志愿者109人是今年6月初到达菲律宾的。
  "上帝是公平的,他把天使带给我们,给我们带来了欢乐的歌声和笑声。"这不是教堂里的赞美诗,而是一位菲律宾华文学校的普通学生在给菲律宾华人商会文教委员会的一封感谢信中写到的一段话,他在用生动的比喻表达着他最为质朴的心情,把我国派出的教学志愿者即我省赴菲汉语华文教师比着人间最美的天使。
  当第一批志愿者抵达菲律宾,主要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及其周边地区、中部的怡朗、描戈律和南部棉兰老岛密三密斯的8所华文学校任教。到任后,菲律宾的华文学校幼儿园活泼起来了,歌声、笑声不断,听说课也恢复了,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听说课的教学效果,还进行了依程度分小班的教学改革失言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的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派出的汉语教学自愿者在菲律宾华文教学改革中所起的作用,激活了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同时了增强了华社对复兴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信心,造化了华校里的广大学生。于是才有了前面提到的信函里所饱含深情的话语。
  在菲期间,志愿者们以良好的纪律性、虚心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取得了突出的教学成果。第二批志愿者抵菲后,志愿者主动要求到"离首都最远、条件最差、教学任务最重"的华校去,高度发扬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奉献"精神,树立了中国青年志愿书者的良好形象。他们在华校很快就克服了身处异国的孤独、生活习俗不同带来的不便,满腔热情地投入汉语教学工作中去,志愿者的足迹遍布菲律宾的最北部的拉允隆文化书院,最南部的纳卯佛教龙华学校菲律宾华校中历史最悠久的中西学院、办学层次最高的中正学院和菲律宾主流社会学校--拉刹中学等菲律宾南部、中部、北部的25所华文学校。第三批赴菲律宾汉语教学志愿者共64人,其中领队老师1人和带队老师2人,于2005年5月至2006年3月在菲支教。在菲律宾支教的十个月,第三批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分布在菲律宾南至棉兰佬岛,北至拉允隆的19所华文学校和1所主流社会学校任教。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前两批志愿者的光荣传统,本着
"奉献、勤奋、团结、互助"的志愿者精神,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克服种种困难,认真执教,努力探索教学新方法、方式,还举办了"中国结、中国心大型文化图片展"活动及创建"华文教育网站"等,不断提高汉语教学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水平,为推动当地华文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此外,他们还踊跃为菲律宾灾区群众踊跃捐款,送温暖献爱心。他们的工作表现深受我国驻菲大使的高度赞扬和菲华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赴菲的志愿者中还盛传着一个佳话。在第一批赴菲使者中有一个女志愿者,她原是一个贫困学生,在大学的三年中一直是靠着一位老归侨的无私资助完成学业。当她得知有机会赴菲进行汉语教学时,她毅然地报名参加而且决心很大,她说我的学业就是一个归国华侨资助的,我更应该去回报华侨的恩德,赴菲为华侨们服务。到了菲律宾后,她主动要求到生活条件艰苦的地方地教学,并且工作认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她在菲的教学表现和生活作风,深得一位富豪公子的仰敬慕同时还赢得了爱情,如今她已做为一名主人落户在菲律宾,从事起华文教育的工作。
  福建派出的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的工作始终得到了国家汉办、菲律宾教育部、我驻菲律宾大使馆的关心支持,并得到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与海外华人华侨有着天然的联系的中国致公党的关注。
  致公党中央历来关心重视华文教育,关注海外同胞的心声,积极传播中华文化,积极参与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两会"上,致公党中央总要积极地去反映海外侨胞的心声,为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建言献策,并鼓励各组织和党员积极支持和参与有关推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工作。2004年4月正在福建调研的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华侨委副主任王宋大,参加了赴菲律宾志愿者海外载誉归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表彰大会,并认真观看了志愿者在菲律宾的八所华文学校任教10个月来的记录片。当第二批志愿者抵达菲律宾时,正在菲律宾访问的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谨和中国致公党访菲团全体成员等应邀出席了菲律宾商总为欢迎第二批志愿者举行的盛大欢迎晚宴,杜宜谨副主席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由福建师大开创的赴菲汉语教学志愿者活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福建积极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中,致公党党员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致公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李敏教授分管福建师大的海外华文教育教学、培训、选派工作。做为一名九十年代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她对于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有着特殊的感受和与众不同的体会。她牢记致公党的宗旨,积极为做好赴菲律宾志愿者的汉语教学而努力工作。二次海外留学和做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学习工作的多年经历告诉她,踏踏实实地做好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就是真正的致力为公。
  李敏教授曾多次利用赴京参加"两会"的机会,主动向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中央主席罗豪才汇报我省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致公中央领导对她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希望她再接再厉,为我国的华文教育事业做出贡献。李敏教授总是感到有一股热情充盈于做好华文教育工作中,她认为我们不应辜负了这个开放的时代,就象高校的学生学习外语需要有一个学好英语的语言环境一样,我们每个人做为世界公民,不可能只学会一种语言而生存于地球村里,何况做好海外华文教育,还有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目前,在国外汉语的传播普及未能象英语那样流行,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努力工作。实践证明汉语教学志愿者行动不仅传播了中华文化,同时增强了省外华人华侨对祖国和祖籍地的联系和感情,有力地遏制了台独势力对菲律宾华社和华文教育界的影响。
  每当志愿者出征的时候,她总要亲自为他们送行,寄予殷切的希望和祝福;每每在学校为赴菲自愿者召开的总结表彰大会上,她无不是充满了感激之情,深深地为他们的归来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幸福的泪水总是使她的视线模糊。
  在为东南亚国家培训汉语教师时,她与福建师大的同事们发现,不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存在着培训时间短、培训效果和收益面有限的问题,于是福建师大海外教育学院向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华文教育机构和华人华侨社团发拟派遣汉语教学志愿者的信息,很快就得到了海外同胞积极的响应。首批的赴菲汉语教学自愿者是从200多个应募者中选拔产生17名的志愿者,这17自愿者做首我国批赴菲汉语教学工作者踏上了薪传中华文化的征程。她告诉笔者: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有利于推动周边国家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是文化交流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海外华文教育中,李敏教授和她的同事们通过工作实践提出了"2+2"方式联合创办华文教育的设想并付之实施。充分发挥了自己对华文教育的理解和创新,积极为增强菲律宾华文教育自身造血功能献计出力。针对教育部要求学校现代远程教育"面向东南亚地区开展汉语教学和招收台港地区学生"的要求,福建师大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师资培训的实践和已建立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菲律宾国际科技学院联合开展现代远程网络汉语教育,到时将向菲律宾大专华文协会所属的52所大专院校开展汉语远程网络教育。这将成为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牌项目。汉语教学志愿者在菲律宾华文教学已被当地华文教育界人士生动地比喻为"鲶鱼效应",它激活了菲律宾的华文教育,增强了华社对复兴菲律宾华文教育的信心。
  海外教育事业的开展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按照"中华文化是历史,中华文化是友谊,中华文化是智慧,中华文化是力量"的要求,福建高校把学校现代远程教育"面向东南亚地区开展汉语教学和招收台港地区学生",并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海外开展汉语教学和师资培训的实践和已建立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与菲律宾国际科技学院联合开展现代远程网络汉语教育,到时将向菲律宾大专华文协会所属的52所大专院校开展汉语远程网络教育。这将成为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品牌项目。
  如今福建的华文教育工作方兴未艾,正如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在菲律宾勉励华文教师和志愿者们时说的:"弘扬中华文化,你们是先行,但你们还有坚强的后盾。这个后盾就是祖国,这个后盾就是海外乡亲为弘扬中华文化所做的一切。希望你们用实际行动来展示华文教师和汉语志愿者的风采,用实际行动发扬光大伟大的中华文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向海外持续、成批量地输送汉语教学自愿者,汉语和中华文化也将在海外社会语言生活和多元文化中拥有一席之地。(薛纪达)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