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海外联络 > 海外联谊
倾力助学15载 已故美籍华人王阿良感动浙江天台
  十二月的佛教圣地浙江天台寒意料峭,但已故美籍华人王阿良的故事,却如冬日里的一股暖流,在天台人的心中涌动。
  "先生要回来了!"--听说王阿良先生的塑像将于年底在城关思乡池畔立起,在天台这个有着深厚佛教文化的地方,人们自发捐献了十五万元人民币,以资助塑像的完成。
  已故美籍华人王阿良生前十五载助学情,在天台人的心目中塑造了一座丰碑。
  天台山,到处传颂着他的感人故事
  王阿良先生祖籍浙江天台县原城关下堆村。一九四九年前,他在远洋轮上做苦工,后与扬州女子滕卉芬相识并结为终身伴侣。一九四三年,夫妻俩定居美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王阿良夫妇第一次踏上了返乡探亲的路途。目睹家乡的变化,王阿良决定捐资办学,由于当时的政策不明确,这一愿望没能实现。
  一九八六年,王阿良再次回国探亲,并提出要修复家乡下堆小学。当时,螺溪中学因为校舍不足,正陷于办学困境。当时的天台县教委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王阿良提出了改捐螺溪中学的建议,没想到,王阿良欣然答应,并很快把一点七万美元汇给了当地教育部门,成为天台第一位捐资助学的爱国侨胞。从此,王阿良捐资助学的热情一发不可收。
  一九九五年,王阿良先生和夫人第三次回国探亲。返美前,王阿良拿出了身上所带仅有的五千美元,为家乡的聋哑学校建起了三个急需的教室。
  随着年龄的增大,夫妻俩无法再回家乡探亲,他们就和当时的天台县教委主任金烈忠经常通信,了解家乡的教育状况。当他们得知县里打算在城关建造一所高中后,非常高兴。老两口商量,决定把毕生积蓄都拿出来,再向亲朋好友筹一点,凑足五万美元,汇回了家乡。
  先生捐献了养老金
  王阿良夫妻俩一辈子从事苦力活,收入微薄,当捐完毕生的积蓄后,两位老人就靠养老金为生。
  一九九八年,天台县在城关新办育青高级中学。得知这个信息后,王阿良写信告诉金烈忠,他们还要捐十万美元。此时,两位老人的积蓄已全部捐完。
  没有钱,王阿良拿出了自己和妻子的养老金。还不够,他就干脆在当地的美籍华人中筹资、借款,把钱寄回天台办学。四千、五千、一万……每筹到一笔资金,他就迫不及待地汇过来。这样,他先后汇了七、八次,一直到筹足十万美元。
  一件旧衬衫和一百七十二万元捐款
  十五年间,王阿良夫妇九次捐款,共捐了一百七十二万元,是天台捐资办学次数最多、数额最大的爱国侨胞。
  一百七十二万元,对于许多在海外定居的华侨来说,也许不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但是,对于生活在美国社会底层的王阿良夫妇而言,却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毕生的所有。很难想像,先生却是一个简朴到了对自己"吝啬"的人。
  有次先生回乡探亲,他的侄孙、天台县科协主席王修兴去看望他,发现老人平时穿的衬衫洗得发白都舍不得丢掉。
  在美国,两位老人节衣缩食,买上十美元的蔬菜,可以吃一星期。但对于家乡办学所要用的钱,王阿良却从不含糊,往往是得知哪里要办学,他就马上筹款,汇回家乡。对造路等公益事业,他也十分热忱。在王阿良去世的前一年,当得知家乡要修水泥路,他还筹集了四万美元,汇回家乡。
  思乡池畔,悠悠游子魂
  二○○二年和二○○四年,王阿良先生和妻子滕卉芬相继去世。
  二○○三年,经天台县政协侨务组提案建议,天台县委、县政府决定追授王阿良先生为"爱乡楷模"荣誉称号,并将其事迹载入县志。
  去年,天台县决定在"九九回归林"的思乡池畔为王阿良先生塑造塑像,让其精神永驻天台人民心中。
  在天台县委统战部、天台县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天台县归侨侨眷联合会、天台县出国留学人员家属联谊会等单位的促成下,上个月,王阿良的塑像模型终于由艺术大师潘锡柔设计完成。
  今年年底,身穿茄克衫、饱经风霜的王阿良先生将回到故乡思乡池畔,聆听学子们的琅琅书声……(来源:中新网)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