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行职责 > 海外联络 > 海外联谊
曾永强:带着医改建言上"两会"
  见到曾永强,是在一个暖暖的午后。从他的职业到就业差别、从就业差别到计划生育,和曾永强的对话,在弥漫着咖啡香味的阳光中展开。但一谈到当前的医疗改革,谈话的气氛立刻凝重了起来。他告诉记者,"这次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我是带着医疗改革的建言来的。"
  曾永强,英国皇家医学院荣授院士。同时,他还担任着全英华人华侨中国统一促进会秘书长、全英华人华侨活动基金会干事等职务。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促进中英两国的医学交流,为我国正在行进中的医疗事业献计献策。
  有关医学的两个职业2004年5月10日,伦敦,中国驻英大使馆内。温家宝总理召集英国华人华侨、旅英专家学者、留学生代表举行座谈。"在英国旅居的中国人中,很多很有成就。我一眼就看到名单上有曾永强,我并不认识他,但我知道他是伦敦医学院的博士。对吧?"到会的曾永强马上站起来说:"谢谢总理。"
  这次座谈会,是鲜少公开露面的曾永强出现在媒体前的一次。虽然事业有成,并为侨胞做了大量工作,但曾永强不喜欢谈论自己。记者在他的名片上,也仅仅看到一个头衔:英国皇家医学院荣授院士。在他的心里,他首先是一个医学工作者。
  曾永强的职业道路,一直围绕着医学而展开。现年60有余的他,祖籍顺德,香港出生、长大,并顺利考进香港大学医学院就读。突破世俗的观点,曾永强选择了妇产科。上世纪70年代,为了追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曾永强远赴英国,在英国皇家医学院学习,并获得伦敦大学的医学博士学位。其后,曾永强留在了英国医学院,主要从事计划生育方面的研究,协同卫生部门、当地政府,进行人口问题调查。1993年,依然是从医学卫生的角度出发,曾永强回国投资了一个工厂---深圳市冉尔鑫环保制品有限公司。
  在英国,曾永强还有一个职业---大使馆的义务顾问、医生。这个"职业",从1987年开始,曾永强一做就是几十年。当初,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看病不太方便。此时,曾永强主动和使馆人员取得了联系,并联合夫
  人一起,做使馆人员的临时顾问和医生。就这样,所有的使馆工作人员,都认识了曾永强,大病小病,都会向他咨询。而曾永强,每次都会很认真地提出建议,甚至多次登门诊治。
  建言医疗"难与贵"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其中,医疗改革是政府工作的重头戏。列席政协会议期间,曾永强上交了长达几千字的《对健全"医疗服务及教育体制"的建言》,从医疗体制到医疗教育体制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看看口袋里的钱,再决定办多大的事儿。"曾永强坦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国外及其他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医疗压力,主要区别在于国家或地方的资源以及投放于医疗方面的财政运作方式。
  "建立基层的社区医务所,将病人分流。"曾永强告诉记者,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到大型的专科医院就诊。如果能够建立起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就可以间接实现病人的分流。如果是小病,就可以直接在社区医务所治疗,一旦发生社区医务所不能治疗的病症,再立即转送大型的专科医院。这样,可以实现有限的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曾永强提议,医疗改革要和社会保险联系起来,同时加强医生的专业水平、从医责任感建设、全民医疗意识建设、医疗人才的培养。
  曾永强告诉记者,"所有人民,无论他多么偏远,都应该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列席政协会议期间,通过与国内专家的互动,他感觉到国外的某些经验,可以为国内所用。于是,他在参加各种讨论会之余,总结了从医45年的经验以及亲身体验香港、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各个国家的医疗体制的感受,然后,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写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最终成稿。
  "45年的全部经验,都凝聚在了这份建言里。"曾永强动情地告诉记者,"如果提出的建议,哪怕只有一小点能被国内专家认同,能对国内的医疗改革有用,我就算是尽到了一个老华侨对于祖国的孝心。"
(来源:政协报)
本网站由北京凯行同创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