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侨界动态
美华人公益捐赠渐成风气 偏爱文教领域
  美国华人近年来的馈赠领域越来越广泛,数额不断增大。在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美国华人对祖(籍)国十分关心,纷纷捐款捐物。这些举动引起了美国社会和媒体的关注--
  6月21日晚,美国洛杉矶举行"以歌赈灾"大型交响音乐会,现场募捐近3万美元用于四川汶川地震灾后建设,表达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热爱以及对北京奥运的祝福。
  4月29日,河南社旗县10名贫困学生喜获美国爱心助学基金会资助。当日,社旗县第一高中举行美国爱心助学基金会资助高中生仪式,10名贫困学生每学期分别获得100美元的生活资助,直至高中毕业。
  据悉,美国爱心助学基金会成立于2005年,由美籍华人陈楚雄先生创立,主要用于资助中国的教育事业。
  由美国知名华人组成的百人会二〇〇四年四月二日在洛杉矶举行第十三届年会。美国唐氏基金会创办人唐仲英在年会上接受了百人会颁发的人道主义奖。唐氏基金会以向中国贫困地区捐资助学著称。
  3月4日,美国著名高等学府斯坦福大学正式开放以雅虎总裁杨致远夫妇命名的环境和能源大楼。该楼耗资7000万美元。
  美国《慈善事业年代记》记录了每年捐款最多的人,自2000年起出现过4名华人的名字,他们每人最少捐出1000万美元。其中雅虎创办人杨致远2007年2月便与太太捐了7500万美元给母校斯坦福大学。
  杨致远作为美国华裔精英的代表人物,他的成功传奇在互联网行业中几乎人人皆知。其实在成功的光环下,他还是一个热心慈善,有着浓厚回馈意识的人。
  杨致远还创办了自己的基金会,积极为母校和社会捐款。杨致远表示,自己和妻子正是凭着从斯坦福大学学到的知识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要回馈母校,希望斯坦福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并促使各领域人士在这里互相交流。
  和杨致远一样,美国加州巴沙迪那的华裔商人谢明两年前向母校南加州大学捐了3500万美元。52岁的谢明靠研发指纹辨识机起家,来美后已累积近10亿美元财富。在拉斯维加斯建立起生意王国的华裔企业家唐仲英,尽管商务缠身,但仍然不忘探索回馈社会之道。自1995年起他在美国先后创立了三个基金会:唐仲英基金会(中国)、唐仲英基金会(美国)和唐氏中药研究基金会,致力于教育、医疗和社区发展三大领域的资助活动。据统计,至今他捐款已逾1.5亿美元。
  拜上述人士和其他华裔慈善家所赐,美国的大学、智库组织和非牟利机构,接收的捐款已达数亿美元。
  偏爱文教领域
  事实上,和杨致远、谢明一样,很多美籍华裔都在事业有成之后纷纷给予母校以极大的馈赠。高等教育是这些精英迈向成功的阶梯,同时受中国传统尊师重教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往往以捐赠的方式回馈母校和社会。
  华裔唐骥千博士就在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一个资助项目,专门帮助家境清贫的华裔学子获得奖学金。唐氏家族目前已向麻省理工共计捐赠了1000万美元,有120多名学生因此受益。同时唐骥千还在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设立了资助项目,邀请中国教授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该家族很多成员还积极参与了美国主要博物馆涉及中华艺术文化方面的工作。
  在教育方面,Tupelo Capital
Management的行政总裁周王克璐在7年前曾向其母校卫斯里女校捐赠了2500万美元,这是该校迄今为止收到的最大数额的个人捐款。
  近年来,华裔移民也在拓展馈赠的领域,不仅局限在教育和艺术。在年轻一代的华人精英当中,很多捐赠者还将目光投放到美国的社会事务中。比如管理Centenium
Capital Partners基金负责亚洲投资和中国证券的郑安娜,就和其他华人精英一起,致力于美籍华裔社区的改善工作。
  目前,来自华裔的捐款,从癌症中心到各个社区的项目都在逐渐地增多。
  早在150年前登陆加州的华裔移民,几乎都是穷苦的劳工。但近几十年来,不少华裔精英来到美国闯天下,起初囊中羞涩的他们在完成学业后经过艰苦打拼,在美国这个国际大熔炉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他们逐渐在美国的各个领域崭露头角。新移民中不乏经商高手,不少人已成为身价不菲的商界精英。
  随着生活的改善和事业的发展,不少成功的华裔逐渐改变理念,积极回馈社会,成为乐善好施的慈善家。因为许多人发现,其实人生中有些事比金钱更重要,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为他人做奉献。逐渐跻身美国"慈善大户"行列的他们,越来越踊跃投身慈善事业。用谢明的话说,"美国是由移民建立起来的,所有的移民都走着同样的路","带着梦想来到这里,达成梦想后就想办法帮助下一代达成他们的梦想"。
  郑安娜也承认,过去不少在美国的华人并不太热衷于慈善事业,只会把精力放在家庭和储蓄上,但当代的华人已不一样。洛克菲勒慈善咨询组织的副主席谢西嘉·赵表示,年轻一代的华人比父辈更积极投入慈善,在专业和中上阶层人士中,越来越多的人会回馈社区、为社会做善事,把对工作的热忱带到慈善事业中。
  行善日趋普遍
  纽约城市大学曾有调查发现,由当地华裔家庭创办的基金会从1990年的11个增至2007年的至少47个,资产总值也由2300万美元跃升至2.18亿美元,反映了华人参与慈善已日趋普遍。
  事实上,最能印证华人捐赠比以前踊跃的是数额在百万元及以下的中型捐款,从退休银行家胡国楝向大中华年度经济论坛的捐助,到台商王永庆的次子王文祥及妻子赞助美中关系研究等,在经济、教育、医疗和学术研究等多个领域,都可见到华人的支持。一直致力推动美籍华人慈善公益事业的华美银行行政总裁吴建民,早在1999年作为首位领导大洛杉矶地区联合慈善基金会筹款活动的华人,就在9个月内筹得6700万美元,打破了先前的筹款纪录。从侧面反映出华人行善已经不是零星个例。
  华人慷慨解囊的背后,自与华人经济条件改善有关。乔治城大学2004年的调查发现,全美可投资资产在50万美元以上的家庭中,华裔所占的比例从2002年的1%增至2004年的5%,研究员的结论是华人的"慈善潜力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大"。
  杨致远等众多华裔把拥有的财富回馈给社会,为自己和华裔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的贡献,不但让主流社会对华裔新移民刮目相看,也使美国传统社区对华人新移民的看法发生改变。
  美国主流社会以往对华人移民的印象总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其实华人向来有行善的风气,只是焦点往往集中在家乡或宗族,不同于欧美以社会为对象的慈善事业。百人会南加州地区的副会长郭志明说,如今华人慈善事业的捐款数字之大和范畴之广都创下了历史,此举有助于减少族群间的误解和歧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