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致公党泉州高甲支部党员、梅花奖得主陈娟娟
6月10日晚,四川成都,泉州高甲戏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成功折“梅”,国家一级演员、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员陈娟娟成为本届梅花奖得主。这是泉州第二个剧种、个人获此大奖。
陈娟娟祖籍晋江安海,1993年4月加入中国致公党,福建省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演员,工旦角。她1978年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高甲戏表演专业,1983年毕业后分配至泉州市高甲戏剧团,2000年就读于中国戏曲学院群众文化管理专业,曾在高甲戏《管甫送》中饰美娟、《连升三级》中饰甄似雪、《貂蝉》中饰貂蝉、《敬德接印》中饰黑夫人、《樊江关》中饰樊梨花、《谢瑶环》中饰武则天、《风雨孤帆》中饰庄妃、《海上女神》中饰妈祖、《珍珠塔》中饰陈翠娥。她曾荣获首届中国小戏·小品比赛优秀演员奖、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 “红梅大奖”等。陈娟娟非常适合扮演类似端庄、大气,又不乏贤淑、娴雅、闺秀气质的女子形象。她此次参评剧目是《昭君出塞》,成功地演绎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潜心艺术 终成大器
从11岁接触高甲戏,至今已近30个年头了。陈娟娟依稀记得,当初那个懵懵懂懂的小女孩对高甲戏并不曾有过情结、缘分之类的东西,有的只是小女孩对戏曲演员服装艳丽、色彩纷繁的惊羡。然而,老师傅慧眼识珠,一语道破“天机”,成就了今天舞台上美艳的旦角,也让陈娟娟这朵“梅花”得以绽放。
“这丫头是块演戏的料!”这是当年陈子良老师傅的评价。从此,陈娟娟带着儿时的梦,踏入高甲戏的殿堂,成为泉州艺校高甲戏专业班的学员。
1983年8月,陈娟娟毕业被分配到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说不清到底喜欢与否,只觉得是份不错的工作。”陈娟娟没想到,她这一留便再也没有离开剧团。
陈娟娟真正爱上高甲戏,是在当上演员以后,老师、前辈的技艺表演深深地吸引了她,她开始在完成演出任务外,不自觉地窝在台角看其他人表演。尤其是行业里被誉称为“高甲皇后”的颜佩琼老师的表演,令她沉醉。此时的陈娟娟,感觉自己就像一团海绵不断地吸收艺术的滋润,不知不觉地迷上了高甲戏。她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不管走至何处,想的大多是如何精准扎实地学习旦角的功夫。在初进剧团的前几年,不论角色大小,陈娟娟都认真对待。2002年,她报考了中国戏曲学院大专班,在职学习,并且积极地参加各类型学习班、演员培训班。
她的付出得到了回报。经过多年努力,陈娟娟成为高甲戏剧团的当家花旦,她的艺术风格被业内评价为“独树一帜”,清新、绮丽、婉转、传情。她具有饰演多种行当角色的能力,戏路广。在《大河谣》中,她扮演的格格是花旦,在《敬德接印》中扮演的黑夫人是武旦,在《唐宗逸事》中扮演的郑玉茗和在《西施》中扮演的西施是闺门旦,在《大汉魂》中扮演的李氏是青衣,在《海上女神》中扮演的妈祖是正旦……
文化使者 台湾交流
“扮相秀美,嗓音圆润,咬字清晰有力,韵味醇厚,行腔婉转流畅……”这是泉州市戏剧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编剧叶晓梅对陈娟娟的赞美。其实,早在2003年,陈娟娟已经斩获大奖。2003年,她和搭档陈江锋(新编《昭君出塞》的导演和汉元帝扮演者)凭借高甲戏《管甫送》,在由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首届国际“小戏、小品”比赛中,双双夺得演员金奖。同年,陈娟娟参加中国剧协主办的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演唱大赛,荣获红梅演唱大奖。她还获得福建戏剧表演“水仙大奖”。
|
(陈娟娟成功出演《昭君出塞》成为泉州市第二位梅花奖得主)
有个故事值得一提。2008年12月,泉州市高甲戏剧团赴台湾高雄中山大学逸仙馆演出时,就折服了在场的数百名观众,勾起无限乡愁。泉籍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老人数度落泪,几度哽咽。 据介绍,当时陈娟娟在《昭君出塞》中的成功演出,把昭君的离情、别恨、眷恋交加的复杂心理、感情表现得恰如其分又丝丝入扣。余光中心随戏走,神情沉重,两眼噙着泪水。当陈娟娟唱到“漫说人有思乡念,此马也解恋国情”时,余老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
凤凰涅槃一演成名
今年,剧团邀请一级编剧郑怀兴,一级导演欧阳明、陈江锋新编历史剧《昭君出塞》,剧团团长吴毓秀坦言,这出新戏是为“冲梅”、为陈娟娟量身打造的。
从主创人员及演员“落地”讨论演出事宜起,陈娟娟和剧团人员共花了50多天排练。为了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王昭君,陈娟娟读史、读诗,做了大量案头工作。曾有专家向她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湖北汉剧《王昭君》的光碟,但她却不急着看,而是在对角色有了自己的理解并排演后才学习,她说这是为了避免先入为主、受他人影响,而少了剧种特色和属于自我的舞台风貌。在痛苦的挣扎中,陈娟娟想到了泉州高甲戏的前辈们,同时也想到全团近百名演职人员为此次冲“梅”付出的种种努力以及家乡父老乡亲们的鼎力支持,这让她找回了“平常心”,让她轻松地琢磨起剧中的每一个细节,成功地将泉州高甲戏版“王昭君”艺术形象树立起来。
经过苦练50多天,在四川成都舞台上,陈娟娟一演成名!
护花使者 坚强后盾
陈娟娟说,她能得奖与剧团团长、搭档演员及工作人员分不开。她很幸运,在团里,有吴毓秀这样热心扶持、栽培剧种表演艺术人才的“好家长”;演出时,有搭档多年的数位同班同学,他们对彼此早已默契到心有灵犀。
都说成功女人背后有个好男人,丈夫周健行就是陈娟娟背后的这个好男人。作为“护花使者”的他,既是陈娟娟的同班同学,也是她的好同事——周健行是剧团的灯光设计。
吴团长说,剧团待遇并不好,工资很低,一级演员工资才2000多元,能坚守高甲戏演员这个已经很少有人愿意从事的职业,“非常不容易”。但陈娟娟从未动摇,她能坚持从事深爱的戏曲工作,与丈夫及家人的支持分不开。“家里的事我从不过问,他一手搞定,18岁的儿子也很支持我,还会提建议……”陈娟娟很纯粹,高甲戏几乎是她每天的全部。
“我非常幸运,能在40多岁获得梅花奖!”陈娟娟说,梅花奖不是靠包装起来的,40多岁正是戏曲演员的成熟期,能赶在45周岁这一参评“一度梅”最大年龄前获奖,她实现了她的理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娟娟说,王昭君与屈原是同乡,自己通过出演“王昭君”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伟大诗人的精神力量。正如“梅花奖盘”上的题词——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后将以更高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朝着自己的艺术道路不断求。(致公党泉州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