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致公风采
为艺术而执着——记书法家黄绍勋

  黄绍勋,1935年出生在越南,祖籍为广东省南海市。致公党北京市朝阳区委第四支部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怀着满腔热情,把全部精力倾注在书法事业上;他兢兢业业,用笔墨描绘着精彩的艺术人生。

  字——神韵与激情的表达

  黄绍勋教授自幼酷爱书法艺术,通过临摹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经典碑帖,练就了深厚的童子功。几十年来,他潜心研究,不断出新,使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有大量的书法作品被文物单位和个人收藏。毛泽东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央统战部、广东梅县博物馆里都收藏有黄教授的书法作品;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时多次将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礼品馈赠外宾或侨领。韩国总统金大中、日本前首相中曾根等政要人物以及香港著名人士霍英东均藏有黄绍勋的书法作品。1991年黄绍勋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赤壁赋》在天安门城楼展出并被收藏。1993年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黄绍勋向毛主席纪念堂捐赠了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黄绍勋先后赠予中央统战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等单位书法作品,并应邀为中国致公党中央、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九三学社中央的“三党派大楼”题写牌匾。1993年,中央统战部为纪念毛泽东主席诞辰100周年举办书画展,当时在中央统战部担任办公厅主任的曹维新(黄绍勋学生)找到他,请他为即将举办的活动题写前言和结束语,黄教授欣然应允。当他书写的几百字前言和结束语出现在展厅时,感染了在场的参观者,并得到了王兆国、刘延东等部领导的赞赏。从此黄绍勋经常被请到统战部参加活动,这成为他书法艺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契机,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更高更广的范围里得以推展。

  黄绍勋于1993年及1998年先后出版了《黄绍勋隶书》及《隶书入门与创作》专业书籍。1999年5月应邀赴韩国参加了“´99济州国际美术交流展”,其书法作品《三国演义开篇词》被评为一等奖。2000年7月黄绍勋应邀赴马来西亚举办书法展,作品受到广泛好评。2001年至2006年黄绍勋先后六次参加了《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其作品被评为一等奖。国家领导人王光英、韩启德等前往参观,并给予作品高度评价。

  人的思维模式,体现着他一贯的风格,而艺术家的创新,是他成长过程中吸纳外界精华、融入个人理念的唯一产物。黄绍勋研究书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求新,不断研习的过程。一次偶然逛书店时,他看到了一本刘炳森出版于1983年的隶书字帖,很喜欢便买下来,之后潜心研究,从此主攻隶书,继承创新,使他的书法作品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人文特质和艺术风格。

  黄绍勋的创作激情始终如一,他注重章法结构和整体布局的安排,作品以中锋运笔,水墨交融,既端庄典雅又灵活飘逸。他尤其擅长长幅书法的创作,长达一百多米,短至五六米的创作形式成为他的长项。他的书法作品颇具独特的神韵与风采,代表作品《百家姓》、《千字文》、《岳阳楼记》等得到了各方人士的赞誉,为书界朋友所称道。被评价为:“好懂好看,在隶书书法中独具匠心,别具风格,雅俗共赏。”

  黄绍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北京致公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画家委员会副主任,其艺术成就入编《世界名人录》及《中华骄子》专业人才卷。长期以来,他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临习两汉诸碑和历史名帖,亦将当代隶书名家王遐举、刘炳森的书法作品作为临摹研究的范例。在书法教学和创作实践中,黄教授注重书法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学书法者在继承传统、临摹碑帖时,务必遵循古人“临古不可有我”的原则,力求准确再现原碑的神貌,这被称为“入”。而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须有“书中不可无我”的境界,具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出”。由此可见,“入”是手段,“出”是目的。书法的“入”是由“生”到“熟”的过程,而“出”是从“熟”返“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的过程,以这样的方法练就的书法才有求“生”的希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内涵,提高书法的创作水平。

  退休之后的黄绍勋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修书法,他希望自己静心着力不同于别人的创作方向,迄今为止,已完成一万七千字,120米的《论语》长卷;五千五百字,长达45米的《孙子兵法》以及八千余字的《隶书古诗文赋集》等十种线装手抄书,还有长约六万字的《四书》八开线装手抄书巨制。第一套完成后已由新加坡巨商朱先生所收藏;目前黄绍勋正在着手制作第二套线装手抄书,其内容为宋词、毛泽东诗词等篇章。

  行——品格与情操的升华

  “文革”期间,由于黄绍勋特殊的海外生活经历,被错列为“特嫌”分子。“十年动乱”里,人们用写大字报的形式发表言论,虽然黄绍勋由于受到管制不能参加运动,但他的一手好字却派上了用场,经常为红卫兵和造反派抄写大字报。由他抄写的大字报因为字体美观,结构严谨,所以人们爱看。那一时期,学校各种会议后需要书写的毛笔字任务全部由黄绍勋一人承担,当时校园里的墙壁上、电线杆上都有由他书写的毛主席语录牌,这再次为他练习书法提供了机会。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游客到大陆来喜欢收藏中国的书画作品,有的买回去送朋友,书画市场异常活跃。学院里的同事依老师也喜欢书法,经常和黄老师切磋书写技法,并提议他写几幅字由孔庙代销。黄绍勋觉得可以试试,他们把作品送去,孔庙的经理看了很喜欢,他将黄绍勋的作品卖到两三百元一幅,从中返给黄绍勋八十元。除去装裱费二十元外,黄绍勋一幅字能收益六十元。从此黄绍勋便有了讲师月工资八十元以外的书法作品收入。

  改革开放为黄绍勋赢得了收益,他不忘回报社会,关注民情,多次参加福利慈善活动和希望工程的义展、义卖活动。2009年他向四川地震灾区捐赠了价值二万元的长卷《百家姓》;2010年向北京市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了《千字文》和《岳阳楼记》的书法长卷,拍卖所获资金用于维修北京市文物。他将自己的书画艺术奉献给了国家,把义卖所得捐助给了需要辅助的贫困地区和失学儿童。

  黄绍勋注重情意,不忘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和领导。他常说一句话:“施惠不念,受恩莫忘”。他的家里常有光顾者前来求字,黄绍勋尽量满足。每年春节前,他都要给海内外的老师、同学、朋友和领导寄送生肖贺年联。每年的圣诞节一过,大家就期盼着,这已经成了惯例。

  说到这些,黄教授讲了近年来生活中几段难忘的经历。有一年他家的热水器出现了故障,请了工人师傅上门维修,那位师傅看到他家的书法作品后非常喜欢。两年后的一天,这位工人师傅带着名酒来拜访黄绍勋,还留下了自己的手表请黄绍勋为他写一幅书法作品,黄绍勋没有收他带来的礼品,为他创作了书法作品,满足了他的愿望。

  另外一次,黄绍勋在地坛书市出售书法作品时,由外地来京旅游的一家人看中了黄绍勋的一幅作品,当时售价为四百元,而他们身上没有带够钱,于是只付了三百元钱便买走了作品。两年以后,黄绍勋携作品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出售时,这一家人特意找到黄绍勋,非要补上那年少付的一百元钱,被黄绍勋客气地谢绝了。

  黄绍勋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出售作品时,曾遇到过一位解放军战士前来观赏他的现场创作,这位战士对黄绍勋的书法作品很感兴趣,一天两次往返于此,不舍得离去,黄绍勋得知这个战士非常喜欢他的书法作品,因为月津贴费很少,没有经济能力购买时,就主动让战士挑了一幅送给了他。这些事给黄绍勋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更让他的人品同作品一样佳名远播。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1993年为《黄绍勋隶书》一书题词写道:“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对黄绍勋的书法作品和为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本网站由TRS公司提供技术支持-中国致公党版权所有京ICP备100128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