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搜索引擎随便搜一搜,便发现“凌至培”这个名字早已和“功能性神经外科”这几个字紧密的关联在一起。
如果不是凌至培历尽艰辛,把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恐怕国内诸如帕金森病等功能神经疾病患者目前依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救治;
如果不是凌至培多年来坚持不懈,把这项先进的技术传播给中国众多的医者,恐怕中国能得到良好救治的功能神经疾病患者将为数寥寥;
……
这样的“如果”还有很多!
这位紧紧把握医学技术发展脉搏的“先进者”“推广者”,这位将患者疾苦铭刻心头的医者,已经成为我国功能性神经外科界的标杆和旗帜之一。
凌至培是解放军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专业的负责人。到该院一年来,他所创下的业绩可谓炫目:举办“2009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新进展培训班”,成功实施功能神经外科手术近200例,带领科室成员开创了该院功能神经外科的崭新局面……
幸运的“阴差阳错”
一尘不染,整整齐齐,这就是凌至培的办公室。走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书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癫痫外科学》《面神经麻痹》《功能性神经外科学》以及诸多的英文专业书籍。
文弱、儒雅、干净,略微有些内向,身着白大褂,坐在电脑椅上的凌至培看起来非常安静,非常谦和,非常放松。
最开始的采访是从一问一答开始的,所谓的“答”只是寥寥几个字,话很少。但是,随着记者把话锋转移到他所从事的专业时,他却开始滔滔不绝。
“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一个亚专科,有着70多年的历史。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渐加快,60岁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迅速增加,患诸如帕金森病之类常见老年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这一大类疾病被称为运动障碍疾病,属于功能神经外科的治疗领域。除此之外,诸如肌张力障碍(全身肌肉张力异常,身体扭来扭去的)、原发性震颤、舞蹈病等运动障碍疾病,难治性癫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顽固性疼痛、难治性精神病等疾病都是功能性神经外科的治疗范围。”凌至培介绍道,“这类疾病虽然在短期内不是立即致命的,但却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降低,并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极大的痛苦。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这类疾病越来越迫切地需要良好、有效的治疗。”
这样的工作显然是重要的,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将愈发显得重要。
能够选择这样一个“充满光明前途”的专业,凌至培真可谓是“幸运”!
作为我国功能神经外科的著名专家,多年来,凌至培主持完成了“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的应用研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外科综合治疗的应用研究”等多项课题,在国内第一个实施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手术,成功完成逾3000例神经外科手术,其中仅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就达2000多例。
可谁能想到,这位如今在手术台上熟练挥舞着手术刀的功能性神经外科专家,大学临近毕业进入医院实习时,竟然一上手术就“晕台”。
“阴差阳错”,他用这4个字来回首自己的成长历程。
1984年,22岁的凌至培从安徽医科大学毕业进入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并成为刚刚成立2个月的安徽省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国内第一家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机构)的一员,并主攻功能神经外科。当时对这个专业毫无概念的他,万万没有想到在这个领域一干就是25年,还干出了名堂,成了专家。
“当时,我们什么都没有。既没有CT也没有核磁共振,也找不到相关教科书,只能在许建平和汪业汉教授的指导下靠自己的实践去摸索。”回忆起过去的辛苦,凌至培颇为淡然,“我的导师汪业汉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立体定向专业委员会前主任委员和名誉主任委员。就这点来说,我是很‘幸运’的。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他的谆谆教诲。”
用外科手术治疗“疑难杂症”
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却万万没想到突然出现躁狂发作继而又转为抑郁,以后几乎以一个半月为一周期交替循环。狂躁发作时兴奋冲动、心境高涨、四处游荡、彻夜不眠、暴饮暴食、易激惹,语言带有攻击性并与同学冲突不断;而抑郁发作时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沉默寡言、茶饭不思,对一切都不感兴趣,而且嗜睡不起、闭门不出、无法上学。
母亲带着儿子几乎看遍了北京所有的精神专科医院,只得到了一个结论:儿子得的是快速循环型的双向情感障碍,这是最难治、最顽固的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这个结论使家人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中。
抱着试试的态度,她来到了解放军总医院,经过凌至培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细心诊治,手术治疗后这位患者很快恢复了正常饮食和活动,2009年8月患者出院后已经可以看书学习,过上正常的生活。
“疑难杂症”,目前一提到这类疾病,很多人都会想到这4个字。
对此,凌至培说:“这些都是慢性疾病,发病原因非常复杂。尽管对生命没有根本性的威胁,但是极大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人们特别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这些过去的‘疑难杂症’已经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与治疗了。”
“很多人不知道外科能治疗功能性神经疾病,走了很多弯路。其实,诸如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难治性癫痫等疾病目前只有外科手术可以达到‘根治’。此外,诸如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疾病也可以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得到有效的治疗。”凌至培说。
DBS也叫“脑起搏器”,即通过高频电刺激大脑的特定部位,达到消除疼痛、震颤等症状的目的。对这个专业术语,很多人并不熟悉。而对于那些接受了DBS治疗的患者来说,它的疗效却是相当神奇的。
据介绍,DBS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还能用于治疗肌张力障碍、顽固性疼痛、强迫症、抑郁症、难治性癫痫等药物难治性的功能性神经疾病。以前采用损毁手术治疗的方法,不仅有明显的副作用,而且对大脑有着不可逆的损伤。DBS技术的安全性和可以调控性已经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也为患者带来了希望。
此技术最大的优点在于不会破坏脑部结构;患者可以控制开关,当出现副作用时,可以把它关掉;并可对电流大小和刺激频率进行调节等等。
在凌至培的电脑上,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的病例录像,电极一开一关之间,症状也随之消失和出现。
而与DBS相配套的立体定向技术,则可以帮助医生准确找到导致病症的只有几毫米大小的脑部核团,然后埋藏电极,进行脑深部刺激。
“立体定向技术主要起‘GPS定位’的作用,引导医生准确地找到治疗靶点。我们的手术基本都是微创的,即便是开颅手术,也只是一个小洞,以便插入1.5毫米的电极。通过这种方法同时结合现代的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我们能把药物控制不住的问题‘定点清除’,以解除病痛,恢复正常生活。我们不能延长生命,但却能很好的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凌至培说,“但难度不在于手术本身,而是如何确定患病的部位,这是看不见摸不着,不容易找到的。确定病变位置通常需要多个科室、多个学科的合作,包括神经内科、儿科、影像科、神经电生理科、神经外科等专家来共同确定病变位置。”
让先进技术为更多人服务
在病房里,记者亲眼见到了一位刚刚安装上脑起搏器不久的老大妈。这位老大妈患帕金森病多年,在刺激器开启前手颤抖得非常厉害,不但拿东西时抖,就连手放在床上时也抖得厉害,而且腿脚僵硬,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开启DBS后,患者抖动明显减轻,疗效非常明显,难怪老大妈感激得痛哭流涕。
只要打开刺激开关,所有的症状都几乎消失了。而关上开关,症状又出现了。真是神奇!
“装了脑起搏器之后有不舒服的感觉吗?”
老大妈摇摇头:“没有。一点都不难受。”
她的女儿含着眼泪说:“我妈恢复得这么好多亏了凌大夫啊!凌大夫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
这时,凌至培从手术室回来,身上穿着手术衣,背着一个很大的专业相机,脸上还带着一丝疲倦,但是走路却很快很轻,似乎是在赶时间。刚跟记者打过招呼,手机就响了。他抱歉地笑笑:“不好意思,手术后的一些问题要交待一下。”
凌至培实在太忙了!
“这是什么手术?难度怎么样?”
“微创手术,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手术。”
“做手术还要背着相机啊?”
“这是长期的习惯,是为了保存一些病例资料好用来给其他想学习这些技术的医生教学使用。”
面对记者的问题,凌至培的回答如此简练和淡定,因为像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等微血管减压这样的微创手术,凌至培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了,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然而,DBS这项技术却是革命性的!而把这项技术带回中国并推广开的,正是凌至培!
1996年,已经在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小有名气的凌至培决定出国继续深造。在导师汪业汉教授的帮助下,他来到以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享誉全球的法国巴黎十二大学做访问学者。在那里,他接触到了DBS技术。
法国是DBS技术的诞生地,正是从这里DBS技术被全世界的神经外科医生所认同。国外求学的日子是艰苦的,为了省钱,他与一个中国留学生合租一间屋子,夜里只能睡在一张简陋的沙发床上。但是在凌至培眼里,能够在DBS技术研发的“圣地”学习,吃的这些苦根本不算什么。
“留学生们比我还要苦。”当时他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把这里先进的技术学到手,带回祖国,为更多的患者解除痛苦。
1998年,从法国回来的凌至培做了中国第一例DBS治疗帕金森病手术,当时的DBS机器还是他费尽周折从法国带回的。手术非常成功,看到患者的笑容,凌至培非常欣慰。可是,国内有那么多患者,只凭自己一人的力量,怎么能解除他们的痛苦呢?他想到了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习班。
从1984年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凌至培就一直参与安徽省立医院几乎每年一期的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学习班的教学工作。
“据统计,2000年以前,全国80%从事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的医生都是从安徽省立医院学习班培训出来的。”凌至培说。
归国之后,他又把DBS这门新技术加入到学习班的授课内容中,“手把手教其他医院的医生接受和学习这种先进的技术。”
2005年到北京之后,他又主办了4期学习班,把最新的技术传授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如今,他又把这个学习班带到了解放军总医院,结合解放军总医院这个全国最高的医疗技术平台,举办了“2009全国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新进展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家单位的同行报名学习,进一步推广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的技术方法,把这些新技术广泛传播。
现在这些新技术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凌至培说:“我们办学习班不是为了赚钱,也赚不到钱,之所以坚持这么多年,就是想让更多的医护人员学到这些技术,去治疗更多的患者。”
大平台新起点新未来
解放军总医院是个大平台,不仅体现在她拥有如此多的优秀人才和尖端技术,还在于她肯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沃土。
在神经外科主任许百男教授的领导下,在全科人员的努力下,他们建成了一间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也是国内唯一的1.5T术中核磁共振、术中CT的整体化手术室,引进了多台手术导航仪等先进设备,使得功能神经外科的手术质量特别是脑起搏器的治疗定位精度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2009年5月的一天,凌至培成功地为江西患者曾建武实施手术,取出了在他大脑里停留了2个多月的子弹。提起这2个多月的经历,曾建武的妻子用了一个词:九死一生。
3月6日,曾建武在一次意外中被歹徒打伤,头部中了2颗子弹。幸存之后,子弹给他留下了重重后患:健忘、焦躁、失眠、幻觉、反复无常。因为手术风险太大,他们四处求医无效。他们听说凌至培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到解放军总医院求治。由于弹道交叉横穿整个大脑,更令人意外的是,其中一颗子弹竟然一天之内移动了10多厘米,已经靠近大脑主要的供血血管。手术难度相当大,风险误差必须控制在1毫米之内。
凌至培和科内专家们反复讨论,确定了最佳方案。由于子弹是自制手枪打的,里面含铁,为了尽可能地减小损伤,他们决定沿弹道用磁棒将子弹吸出来。可是如何将磁棒准确地送到子弹附近又不碰到动脉血管呢?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术中CT技术以及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对手术进行实时监控。手术进行得很顺利,安全取出子弹,患者恢复良好。
解放军总医院功能性神经外科的很多手术例如帕金森病的DBS治疗、癫痫的手术治疗等是在一间与众不同的手术室进行的。它由两个房间组成,中间被一道厚厚的屏蔽门隔开。一边是一个手术间,平常一般手术均可在此进行。另一边是一台1.5T高场强磁共振机及其控制室,可进行任何部位的磁共振常规检查。当需要行术中磁共振时,在磁共振技师的操作下,中间的屏蔽门徐徐打开,磁共振机通过天花板上的轨道移行至手术间,对术中的患者行磁共振检查。
“术前立体定向确定电极放置的位置可能与术中实际的位置有些偏差,比如空气进入颅内,脑脊液流失后脑子造成一点移位都有可能造成偏差。这时就需要中断手术,重新扫描,对位置进行重新定位。而这台新式‘武器’的出现,采用移动式磁体,无需搬运手术中的病人,大大提高了手术及检查的安全性,更适合临床应用,对功能神经外科手术质量、定位精度大大提高,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这是目前最先进的立体定向手术靶点确定技术。”凌至培介绍道。
据了解,该手术室设备中手术床、麻醉机、监护仪、输液泵及头架都是特制的,由磁兼容的特殊材料制成,其余的均可采用常规手术器械。因中间屏蔽门的保护,当手术进行时,参与手术人员及患者接触不到高磁场;需要进行术中磁共振检查时,只要严格按照磁共振室的操作规范进行,对人对物均很安全。
来到解放军总医院后,凌至培将微创技术与理念运用到难治性癫痫的手术治疗中。中国有近千万的癫痫患者,需要手术治疗的有上百万,大多数患者没有接受正规的治疗。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深刻的感受到凌至培对中国癫痫病治疗现状的忧虑。传统的癫痫外科手术无论是检查性的还是治疗性其创伤均很大,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将微创理念引入后,结合多种现代的神经外科技术(比如应用术中MRI结合导航技术进行手术)可以大大的减少手术创伤,同时做到精确定位和准确切除癫痫病灶,最大限度保留功能。采用这一理念和技术以来凌至培已经为上百例的癫痫患者解除了病痛。
疼痛的神经外科治疗也是凌至培一直在努力开展的项目。来到解放军总医院以来凌至培充分利用了医院的整体优势,与疼痛科和肿瘤内科合作开展了癌症性疼痛和其它顽固性慢性疼痛的脑和脊髓毁损术、脑深部和脊髓慢性电刺激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
凌至培的精湛技艺和现代科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确保了手术的成功。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与他朝夕相伴的同事和领导们。
在这里,凌至培体会到了创业的苦和乐。2008年12月进入解放军总医院以来,他带领着功能神经外科团队,从无到有,苦下工夫精练技术,科室成员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科室的影响力在全国一步步地扩大。
“这一年里,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特别是科主任许百男主任、余新光主任以及张远征主任等的关心和支持。此外,副主任医师潘隆盛、主治医师王芙昱、住院医师王鹏等人的支持与努力成为功能神经外科发展的原动力。”凌至培说。
能解除病人痛楚再苦也值
凌至培的儿子在北京上学,夫人却由于工作关系与他两地分居,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家庭的美满。提起他们,凌至培满是幸福和骄傲。
记者曾经和他的夫人有过一面之缘。淡雅,很有气质,这就是凌至培背后那位伟大的女性。凌至培不能喝酒,但只要是他的夫人与他在一起,夫人便会替他挡酒。这时,凌至培便会怜惜地对夫人笑一下。
这便是凌至培心中的爱!
采访期间,记者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患者园地看到了这样一封感谢信:“你们的真诚和爱心如一缕春风,驱走病人心中的阴霾;你们灵巧的双手和睿智的头脑,换来对生命的希望!我将把你们的微笑和真诚像阳光一样撒播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去温暖被痛苦折磨的心灵,让爱和快乐永驻人间。”信是吉林松原一位叫唐新立的患者写给该院功能性神经外科主任凌至培和他的团队的。细细数了一下,这里贴着的30多封感谢信中,竟然有10多封信是写给他的。
如果不是心中拥有爱,一位医生何以得到患者的如此厚爱?
“做医生时间越长,接触的病人越多。如果你没有亲自接触过这些病人,你感觉不到这样的疾病给病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伤痛。这些病虽然不致命,可是对家庭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尽管我们这个专业很辛苦,诊断和治疗一个癫痫病人需要花费普通神经外科治疗常规疾病3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可是只要能解除病人的痛楚,再苦也值得!”看似平白的道理包含着凌至培对患者的大爱。
凌至培始终记得多年前发生的两件事。
“大学实习时,神经内科的一个教授做事非常严谨,病例牌都是一抽屉一抽屉插得整整齐齐。他要求病例牌要整齐到摸下去不能硌手,必须整整齐齐的。当时,我没有少挨他的批评。但是,我却养成了认真的好习惯。现在,我所有的资料和病例都整理得井井有条,所有的手术都要做到精益求精,这离不开这位教授的教诲。”凌至培回忆道。
从大学毕业到临床实践这个过程中,他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他至今清楚地记得导师汪业汉对他说过的一句话:“别看我现在经验很丰富,但你要知道,医生的经验成长是踩着病人的痛苦过来的,可谓‘一条经验一条命’。我们要善待病人,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情,尽量减少治疗过程中对病人的伤害,要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不要重复失败。”
“所以,对每个病人,不管其他医生有没有处理过,我都要亲自去看一遍有没有问题。我经常亲自找病人谈话,了解病人情况。常规门诊限号20个,上午11点之前停止挂号,但我一般都要到12点多才能看完。一个原因是这一类患者的病都比较复杂,另一个原因是患者很多都是大老远来,比如新疆、内蒙古的,能治好的当然要说清楚,问题不能解决的也要讲明白。患者不是医生,你必须给他讲透彻了,即使不能治也要让他知道怎么回事。”凌至培说。
现在,已经是主任医师的凌至培还常常向导师和其他专家们虚心请教,对于他们不留情面的批评,他都乐于接受:“我现在已经是主任医师了,可是我的老师觉得我做得不对,还是很不留情面地批评我。很多人不理解,但是我觉得他是为我好,说明我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还是不很完美。”
“要想做好必须有奉献精神,人家5点钟下班了,我要去跟专家教授研究脑电图,制定手术方案。手术的靶点从片子里看不到,你只能琢磨。琢磨得越细,位置越准确,手术效果越好。我通常每天早上7点之前到医院,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几乎没有周末。”凌至培说,“我是上午看门诊下午接着做手术,晚上回家后还要花几个小时上自己的网站回答病人的问题。我要让全国的患者都知道,我们有能力去治疗他们的疾病。”
凌至培有一个QQ号,网名是“301医生”,现在上面已经有200多名好友了,都是患者。“QQ号是儿子帮我申请的,我不是用来聊天的,而是来回答病人提问的。我还建立了一个帕金森病QQ群,建立了一个功能性神经外科专业网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去帮助患者。”
医生的价值体现在病人身上,医生的责任就是奉献。随着接触的病人越来越多,看到他们的痛苦,凌至培就越来越感到肩上的责任:“尽管我们很辛苦,但是能够解除更多病人的痛苦,再辛苦也值得!”
(本文为致公党北京市石景山区工委委员武文华搜集整理,原载于《科技日报》2010年2月25日第9版,作者为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