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如一只总是瞭望苍穹而又永远坚守大地的苍鹰,在“地球与空间物理”学科领域翱翔搏击,为航天、通信、导航、宇航安全默默地奉献着——他就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第四届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获得者、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政协委员肖伏良。
1964年6月,肖伏良博士出生于美丽的洞庭湖畔——江市北大公社双利村。出生在农村的他继承了父母勤劳、朴实的品德,懂得生活的艰难与不易,从小特别热爱学习和劳动,这使得他在以后的求学道路上受益颇深。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地球与空间物理这个专业时,肖博士微笑着说:这应该是一种缘分。1981年,高考后的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当时,一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招生办的老师来到沅江一中,在看了我的成绩后,就和我的班主任商量,私自把我的志愿改了,我当时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呢。不过在我了解了这个专业之后,我深深地爱上了它,一直到现在。
1981年,当时17岁的肖伏良进入中国科技大学,开始了他的“地球与空间”之旅。至此,他和“地球与空间物理”结下不解之缘,再也没有分开。1986年,肖伏良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1989年,获中科院空间中心硕士学位。当肖伏良发现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不足时,他毅然决定自考托福去美国留学,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带回国内。1993年至2003年,他在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随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国际知名太空物理学家Richard M.Thorne博士和Maha Ashour—Abdalla博士。在这10年时间里,他出色地完成了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并在外语、计算机技术等各方面受到了国际一流的广泛而严格的科学训练和教育,为他回国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科研上不懈努力的同时,肖伏良还有满身的爱国热情在翻滚。在加州大学留学期间,除了科研,他一直热衷于洛杉矶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华侨的联谊事业。虽然琐碎的事情会对科研有一定影响,但爱国之情使他仍然义无反顾。身在美国,他深刻懂得一个道理:“团结才是力量,海外的留学生和华人、华侨只有紧密团结在一起,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他从1995年开始担任洛杉矶加州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干部,这一干便是七八年。当被问及为什么会选择学生会这个团体时,他动情地说:“那是一种奇妙而真切的感觉,当你身处国外,你会不自觉地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起。”
1998年的“印尼迫害华人事件”,是个让无数国人心痛和愤慨的事件。由于消息被封锁,事件刚刚发生时鲜为人知,肖伏良知道这件事情后,与其他留学生干部一道,立即联系在洛杉矶的中国留学生和华人,组织了“反对印尼迫害华人”大游行。由于这个事件已上升为国与国的政治事件,我国领事馆不方便出面,肖伏良等留学生在华商的支持下,组织了5000多人的游行示威,愤慨的游行队伍挤满了洛杉矶最繁华的大街,印度尼西亚驻洛杉矶领事馆被围得水泄不通。肖伏良等人把抗议书亲手递交给印尼驻洛杉矶总领事,并受到他们的正式接待。此次游行充分表达了莘莘学子身在国外仍不忘国家安危的爱国之情,这也是美国当时最成功的“反印尼迫害华人”大游行。
留学期间,他与其他留学生干部一起曾多次组织或参与组织了美国南加州地区中国留美学生学者庆国庆、迎春节等爱国活动。特别是积极配合中国领事馆,组织和领导了反“法轮功”、反台独等系列活动,赢得了中国总领事馆、留美学生学者和侨界的普遍赞许,并曾作为优秀留学生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朱镕基和吴邦国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在组织举办的众多活动之中,让他记忆最深刻一个是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而举办的大型庆典,当时共有3万多人参加那个盛会,也有很多的西方人士和对华存在偏见的犹太人被邀请参加了此次庆典。通过这个盛会,很多带有歧视眼光的犹太人改变了以往的看法。
2003年,学有所成的肖伏良选择了回到祖国。当被问到为什么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回国搞科研时,他回答得坦诚而率直:“第一,虽然在美国已经很多年了,但祖国才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的根。第二,国内的科研环境已经与国外相差不多,发展很快,在国外能完成的项目在国内也一样能完成。第三,是家庭因素,我的夫人希望我留在国内,只有在自己的家里我才吃得惯、睡得香。”
我们现在知道,从太阳到地球这个日地空间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肖伏良从事的研究工作就是通过对空间环境的监测,对空间天气做出准确的预测。他和其他科研工作者一起为减轻和避免空间灾害性天气对高科技技术系统所造成的昂贵损失,为航天、通信、导航、宇航安全默默地奉献着。他积极参与了包括神舟飞船飞行和嫦娥一号飞行的空间天气的预报工作。当谈及此事,他深情地说:“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华民族的大事,它关乎祖国的安全、民族的荣耀、科技的进步,而且能带动—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华民族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取得今天的成就,我们自当竭尽全力,为助燃祖国的航天事业加油添彩。”肖伏良教授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获得了国际国内同行知名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他被多种国际知名刊物如“High Energy Density Physics”特邀撰写相关评述论文,被国际和国内一级学术刊物J.Geophys.Res,Plasma Phys.Control Fusion,J.Phys.D,Phys.Plasmas,Earth.P1anet.Sci.和《中国物理快报》聘为特约通讯评审。先后主持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30项。发表SCI、EI收录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近50篇。
肖伏良视野开阔,学术思想活跃,瞄准国际上相关前沿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结合长沙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特点和他在国外的研究方向,立志创新。肖伏良在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坚持为经济建没和科技进步服务。在他的努力下,他的课题组与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签约了应用合作协议,共同申报并成功获得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科研专项项目——空间天气定量化预报技术及其集成。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将引导行业内研究力量开展对比较成熟的预报方法的定量化技术改造,确定相关空间天气预报技术规范;将有助于了解日地系统空间灾害性天气过程的变化规律,为建立综合性的因果链模式、进行空间灾变事件预报、效应分析和空间天气服务提供科学基础,为我国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服务。
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他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的培养。空间物理学学科在整个湖南是一个新型学科,底子薄、基础差,为了尽快组建起—个有水平、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他特别注重研究课题的合适选择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力求带动学科的均衡发展。他继续保持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如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主办一些前沿学术讲座,指导学科团队提高科研水平。他耐心指导,言传身教,组织骨干人员积极申报和从事国家和省部级相关科研项目,充分调动青年科技人员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年科技人员独立承担科研任务。他主持举办了多种学术活动,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并大胆展示自己的科研业绩,进一步增强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提高科技人员的外语能力,他组织英语科普讲座,用业余时间无偿辅导科技人员学习英语。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长沙理工大学的空间物理学学科已有了显著的发展,培养了一支精干的研究队伍,近年来每年都能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2008年肖伏良入选为我省普通高校空间物理学学科带头人。他组建的“空间电磁波模拟与探测研究”团队2011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的“电子科学与技术”2011年成为一级学科,组建的“地球空间环境探测与建模”团队2012年获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在繁忙的科研任务之余,他始终坚持本科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讲授时努力结合自己及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学科的发展趋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教学内容,培植科学意识。为了保证教学工作,他常因此放弃参加国内外重要的学术交流机会。他热爱学生,帮助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每年资助4-5个贫困学生上学。
“甘淡泊而远浮华,守其职而尽本分。”这就是肖伏良,一个在科研、教学、育人、学校发展建设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成绩的学者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