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次考察中,谢晓尧教授主要负责“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植物光和适应多样性资源调查及大数据采集”项目的科考任务,该项目由谢晓尧教授和乙引教授共同领衔申请立项。
谢晓尧表示,贵州地处祖国西南,也有高寒山区,面临着高寒和干旱的考验,该项目对贵州耐寒植物和抗旱植物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促进贵州师范大学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工作。
据悉,自1984年我国首次组织开展南极考察以来的29年间,进行了大范围、多学科、系统化的综合科学考察工作,取得了众多高水平考察研究成果,为人类认识两极地区、探索极地奥秘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在南极洲最早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坐标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 57分52秒。现有大型永久建筑10座,包括生活栋、科研栋、气象栋、文体栋、发电栋、综合库、食品库等。夏季可容纳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在长城站全年开展气象学、电离层、高层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项目的常规观测。在每年的南极夏季期间,除常规观测外,还进行包括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人体医学和海洋科学的现场科学考察工作。
第30次南极考察是“十二五”期间的一次重要考察活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建立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这将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此次考察将采取“一船三站”的方式进行,即搭乘雪龙船对长城站、中山站、泰山站及其周边区域进行考察,执行任务30项,后勤保障及工程建设项目15项,计划总航程约3.15万海里,预计2014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从智利最南端蓬塔飞往南极长城站)
(南极长城站)
(安装大气监测设备并采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