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平坦的马路,似乎很少人会去思考:这条路基上,究竟由多少颗小石子、小沙粒组成?其实,正因为有这些小石子、小沙粒的默默奉献,默默承受,才有我们的平坦大道。就如我们的社会,其实有许许多多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基层工作者,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社会充满爱心,就像那一粒粒小石子,甘做社会的铺路石。
在我们致公党员中,就有这样一粒小沙粒,她被很多同事笑称为“女汉子”,同时也是很多人心中的“小弟姐”,她就是中国湿地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俞小娣。
踏实勤奋“好学生”
2005年她刚到西溪湿地时,正值湿地一期开园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碌,而她负责的是后勤工作:打扫庭院、搬运桌椅、泡茶送水.........,什么工作,她都亲自动手,从不只在边上做个指挥者。而当时,她孩子才四个月,处在喂奶期,可她一次都没有为此拖延过工作,请过假。每天只在中午烈日当头时,骑着她的小摩托赶回家中,来回四十来分钟,从不曾在家耽搁。也因此,得了个雅号“奶牛”。到如今,孩子都已10岁,想当年的一些同事碰到她,依然戏称她为“奶牛”。正是因为她不辞辛劳,吃苦勤奋的态度,很受同事和领导好评,也因此,被领导看中,找她谈话:“你堂堂一名人民教师,在学校时口碑又好,被借用到湿地来,做这些打杂的工作,还每天这样辛苦地做“奶牛”,是不是觉得委屈了?”当时,她只回答了一句话:“做什么工作都无所谓,只要认为值得,怎么样都开心!”就这样,又把她调去筹建湿地博物馆。当时,博物馆筹建办只有一个领导两个兵,而她就是其中一个兵。对于这份全新的工作,完全是从零开始,一开始,她迷茫了,但是,她硬是通过请教专家学者、上网收集资料、跑书店购买书集,迅速充实自己,很快地进入中国湿地博物馆筹备办工作人员这个角色,对于湿地的知识、博物馆学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了解,并行成了她自己的见地。从最初的资料征集、专家招募、建设定位、设计招标、布展招标、到后来的展品征集、藏品制档、部门组建、人员培训...........一项项工作,她无不全心投入。
在负责博物馆的展、藏品征集工作期间,为尽快熟悉标本的基本情况,她的桌上堆满了湿地物种方面的书籍:《生物》、《 植物》、《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世界动物百科全书》、《中国保护动物图谱》…除了通读这些书籍之外,她还对照动植物手册,经常到西溪湿地实地观察,熟悉各类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等,为标本的征集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她还经常去动、植物标本制作公司考察,了解动、植物标本的一些基本制作方式方法以及标本的基本保存保养需知。另外,她还经常向浙江自然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展、藏品保管员讨教学习,通过学习和自我琢磨,终于建起了湿地博物馆自己的藏品档案。
随着筹备工作的进展,根据单位的安排,她调任负责筹备科普教育讲解工作。她把整理的湿地类、博物馆类资料、书籍、西溪湿地民间物件(箱子、柜子、石臼等)还有相关湿地民俗光碟等都移交给了研究部工作人员,又把做好的藏品档案移交给了藏品保管人员,甚至还把自己母亲当年的嫁妆——雕刻精致的衣橱捐献出来,作为布展物件。
移交了这些工作,她又开始撰写展厅的讲解词,虽然是老师出生,但撰写讲解稿和老师备课毕竟是两码事情。于是,她又去图书馆借阅各类讲解稿撰写的书籍,查阅了许多景区和博物馆的简介,通过各种关系,借读景区和博物馆的讲解稿。通过努力,她终于独立完成了西溪厅的完整版讲解稿。同时,对其他展厅的讲解词,通过现场讲解培训,整合初稿和讲解员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目前正在使用的“中国湿地博物馆讲解稿”。
在撰写讲解词的同时,她服从领导安排,着手负责博物馆社会教育部的组建工作。组建的最大一项工作就是招聘和培训讲解员。对于此项工作,虽然跟她原来从事的教育事业有很多的相通之处,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她积极认真地向各个博物馆的馆长、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虚心讨教、学习、做好笔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再根据单位实际,形成自己的思路,制定培训计划和部门工作思路。通过委托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自然馆对讲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带部门人员到学校驻堂听课、备课,走进班级做实习老师上课;带领部门人员戴着口罩,到当时还是工地的博物馆进行实地了解,并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讲解练习、、、、、、通过她不懈的努力,终于训练出了一支团结进取,阳光敬业的讲解员队伍。这支队伍的讲解水平不仅在开馆时得到了领导、专家的肯定,在日常的营运中也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真诚和善“女汉子”
作为筹建单位的部门负责人,工作千头万绪,但她都会做到统筹安排,分工明确,发挥大家的作用。在干好本职的同时,遇到同事忙不过来时,不管是复印、打字还是策划、设计,她都乐意帮忙,从不显摆主任架子。在讲解人手不够时,她每次都会主动充当讲解员,做好观众的游览导讲工作。在她这种意识领导下,整个部门的工作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并形成了团结协作的良好工作氛围。
作为单位的工会主席,她始终把职工的冷暖放在心上。每逢职工生日、生病住院、有婚丧产假等,她总能在第一时间捎去祝福,送上慰问。同时她还是专业“红娘”,经常帮一些未婚同事介绍对象。由于她的热心肠,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有谁要帮忙就愿去帮助的态度,整个湿地比她小的同事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弟姐”。
被称谓“女汉子”,除了她的名字比较男性化,主要原因还是她干起活来那种“拼命三郎”的个性。在开馆前期,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的展厅拟采用文物、复制品、模型清单,她在专家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份征集方案,并积极联系国家林业局,向各省林业系统相关人员进行了发送,并及时联系和落实。为尽快落实展品的征集,她与施工单位的人员一起奔赴大兴安岭、同江、阿坝、海南等地,采集场景制作所需材料,征集展示物品。很多人不理解,还会认为她每天飞来飞去,到不同的地方游玩。其实,这其中的苦楚只有她和同行的人知道:为了泥潭沼泽场景的翻模制作,他们先从杭州飞到成都,在机场附近随便找了家旅馆睡了一个半小时后,又飞往九寨沟,接着四个人塞在一辆只有三个轮子的那种车里,整整坐了12小时,到了阿坝,然后在一家房门锁是坏的;水龙头是破的;坐便器是用脸盆冲的;自来水是一滴一滴往下掉的;捏下被子,手上都是粘答答的旅馆住了一宿(据说还是当地算好的旅馆了)。第二天天还没完全亮,他们又坐上那三个轮子的车子,赶往阿坝草原湿地的中心,采集那里的泥潭、花草和其他植物,装了满满两大行李箱。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把采集的标本拿回杭州的工厂翻模制作,四个人加两个行李箱,又在那三个轮子的车上整整塞了18个小时,回到了九寨沟的黄龙机场,日夜兼程飞回杭州。(因为翻模的标本如果蔫掉,翻做出来的样子也是不新鲜不生动的。所以,采下的标本都必须在第一时间拿到工厂翻模。)回到杭州,两个人留下制作标本,她和另一个施工人员,只停留了两天,又赶往大兴安岭采集泥炭和各类植物标本,马不停蹄地带回杭州翻模,让专家进行对比鉴定,确定场景使用模型。为了大堡礁滨海湿地场景制作,她又和单位同事一起奔赴海南,在三亚的渔村里,挨家挨户向渔民征收贝类、珊瑚和其他一些适合展示和收藏的物件。为了收集赫哲族手工鱼皮衣,她独自一人,坐了飞机换火车,坐了火车换汽车,坐了汽车换摩的,终于在开馆前,把鱼皮衣放进了博物馆的展柜。其他林业系统捐赠过来的标本,她也亲自一件件去飞机场,火车站提回来。
这一路的风景很美,可是,她根本无暇顾及。在展示标本征集的那两个月里,她整整瘦了15斤。讲解员们心疼地开玩笑说:“才这么几天,怎么之前是“小弟姐”,就变成“小弟妈”了。”
为了做好馆内礼品开发工作,她一趟趟地跑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开馆前开发了博物馆造型水晶、博物馆吉祥物毛绒玩具等具有自身特色的小礼品8类。当一件件货物送到后,她又充当搬运工,和保安一起抬物品。结果,在搬运水晶时,纤瘦的身躯终抵不过水晶的重压,造成了脊柱高位脱位,足足牵引了三个月,才能正常直起腰来。在这做牵引的三个月里,她没有请一天的假,每次都利用休息时间赶到医院,与医生做好沟通,让那医生朋友做牵引。见她这样,很多熟悉她的朋友,都摇头说她:“你个男人婆啊,有必要这么拼吗?为了啥哦?”可每次,她总是笑笑:“干是干不死的,开心就好!”
创意进取“探索者”
早在2009年开馆前,她就对科普创新活动有前瞻性的考虑,开设了绿色教育特色课题。她把自己部门的人员全部带到自己原来教书的学校,一人进一个班,驻扎在学校,听课学习。把湿地科普知识变成一堂堂学校课程:让讲解员一起集中备课,并对所备的每一堂教案都逐一进行修改,并在部门内先进行试教,然后再进班级上课。正是因为这样的魔鬼式训练,讲解员们在西溪实验学校上的湿地科普知识课,深受学生和老师的好评,学校还特意聘请他们作为校外辅导员,长期到学校进行科普宣教活动。活动相关内容在杭州日报、西湖报和中国湿地网上均有报道,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中国湿地网上有回帖称赞活动形式新颖,教育性强,建议多创新、多组织类似活动。有了这一次的成功经验,她又与杭城各个学校联系开展“绿色教育进课堂”的活动。育才教育集团、文三街文苑校区、西湖小学文新校区和府苑校区、下城区抚宁巷小学等学校都与之签订了馆校互动合作协议,通过 “走出去,带进来”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普及湿地科普知识,提倡节能环保。
除了绿色教育进课堂活动,她还利用寒暑假,通过“湿地博物馆进社区”和“社区小朋友亲近湿博”两种方式,开展“绿色教育进社区”活动。先后走进香樟社区、嘉绿苑社区、华星社区、德加社区等周边社区进行绿色科普教育的宣传活动。每次进课堂宣教,她都要求讲解员精心备课,制作PPT,亲自对教案和PPT进行多次修改并备案存档。截止目前,在她的带领下,湿地博物馆已自制和保存湿地类、环保类等教学课件30余套,为科普教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同时,她还组织周边院校的大学生到博物馆来做志愿服务工作,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馆内知识和服务意识的培训,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志愿者队伍。在开馆之际,这支志愿者队伍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也受到了领导和观众的好评,同时也让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同时得到实习锻炼。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努力,博物馆逐渐形成了“绿色教育三进系列(进课堂、进社区、进社团)”特色活动品牌。很多博物馆和科普教育场馆都到湿地博物馆来取经,学习这一创新教育经验,并对她一手制作的“科普教育工作台帐”赞叹不已。
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化,在她的设想和创意下,博物馆的教育主题渐渐形成品牌,除了“绿色教育三进系列活动”,她们还打造了“绿色节庆宣传活动”:围绕世界湿地日、国际博物馆日、世界环境日、学雷锋日等公众密切关注的社会热点、时事焦点开展绿色节庆宣传活动。湿地日的“绿色家园”少儿环保绘画大赛、文化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广场宣传活动、“世界环境日”的“自然、记忆、收藏”艺术展、馆庆期间的“我和湿地博物馆的故事”征文大赛,每一项活动都收到受众的热烈响应,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绿色体验第二课堂活动”:每年开设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徽章DIY手工制作、小型风筝制作、叶脉书签制作、旧物改造DIY课堂等绿色体验课程,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树立了绿色环保理念。特色体验课程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与,博物馆也因此成为了杭州市第二课堂活动人数最多的单位,被评为“杭州市第二课堂先进单位”。中国科技馆还专程向中国湿地博物馆调查了解这方面的工作经验;“绿色燎原国际交流活动”:“绿色燎原计划”是中国湿地博物馆科普宣教活动的一个大胆尝试。旨在通过一系列“国际湿地科普夏令营”活动建立一个湿地科普宣教的国际化网络,将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更好的结合起来,提高青少年儿童的湿地保护意识,并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宣传教育意识,以及家长的参与意识,让湿地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致力为公“好党员”
作为一名致公党党员,她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不管是参加学习还是参与活动,总有她活跃的影子:参加“民主党派中青班”学习,她被评为“最佳辩手”和“优秀学员”,同时,她还为这一期的学习制作了精美的学习台帐,深受老师同学喜爱。参加市委会组织的演讲比赛,她以其真挚朴实的语调,委婉细腻的情感娓娓道出“我爱我的家”,感动所有的评委和听众,全场一致肯定,荣获“一等奖”。作为连续三年的党派年会主持人,她积极参与每一次的活动策划:主持稿的撰写、节目的安排、音乐的编制等等,无不精心设计,每年都有新意;由她编排的“环保时装秀、旗袍花伞秀”等节目,每一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好评如潮。作为致公党西湖总支的宣传委员,对每一次的活动,她都能及时报道,并且制作详细的活动台帐,为党派的档案工作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也成了党派工作的一大特色,受到党派成员的高度评价。
她的故事很平淡,但平淡中透着一丝温甜。或许,像她这样的“小石子”很多。又或许,像她这样的“小石子”很少。但无论如何,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这样的“小石子、小沙粒”。不在意什么丰功伟绩,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只是一粒默默无闻的“小石子”,在自己的岗位上无声地奉献,挥发着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