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常说,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人与人之间本来就应该互帮互助,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下,更需要一大批甘于奉献、勇于投入到简单朴实的帮人助人的小事之中去。毛泽东同志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郑全安出生于四川农村一个贫困山区的家庭,上有三个哥姐,因为求学的缘故,家庭一直比较贫困。尤其是在高中时期,生活贫困到了极点,每天最大的奢望就是能有一餐饱饭。生活的贫困没有打垮他,所以他一直以“仰天大笑出剑门,吾辈岂是庸碌人”激励自己。为了不给家人拖后腿,郑全安省吃俭用,有时甚至少吃一顿饭,或者用泡菜做下饭菜。一个偶然的机会,班主任老师得知他的情况后,在全班发起了一次师生募捐。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整个师生群体都不太富裕,大家捐献的几乎全是一分一分钱累积起来的爱心。当郑全安捧起一书包这些分分钱,他感动的哭了,那是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尽其所能汇报社会,去帮扶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就是他助人的缘起。
在大学期间(1994-1998年),郑全安参加了四川师范学院青志协帮老助残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三位同学接受了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利用空余时间去帮扶一位退休的老教师夫妇,老人有风湿性关节炎,且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因为儿女在安徽合肥工作,只有一个保姆护理。四个同学既要给老人洗澡换衣服,甚至处理大便,还要推出来晒晒太阳,的确是个不小考验,这样一干就是一年半。之后两位老人被接回到合肥,不久就离世啦!后来老人家儿女亲自写信感谢他们的照顾之恩,南充市电视台也做了专访报道。这是郑全安第一次回报社会,也让他感觉到助人的快乐原来这么简单。
大学期间帮老助残老照片(后排左三为郑全安)(拍摄时间为1995年)
2001年郑全安分配到贵州财经学院参加工作。在2005年,在小孩出生还不到半岁的时候,为了减轻亲人的负担,他从四川接来三个未高中毕业的亲人朋友来贵阳读中专,吃住在他家,生活费、学费全包。郑全安一个人拼命上班赚钱,起早贪黑,要满足6人的日常开支。两年的时间终于撑过去了,他们都找到自己的工作,终于没有沦落到新一代南下农民工的行列。一年后,又接待大哥家的一个孩子在我家读中专,也是两年的紧张生活,也是简单快乐的奔跑,一切都变成了习惯。当他们奔赴自己工作岗位的那一刻,郑全安特别自豪,真不敢相信自己还有这样的能耐!
后来郑全安参加了贵阳两个公益组织,一同去参加公益活动,开始把帮扶对象瞄准贵州的朋友。2012年经人介绍,接触到了铜仁市德江县复兴镇黄兴乾姐弟俩。她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80多岁奶奶相依为命,住房破烂不堪,孩子穿得也非常简单。她们可伶的身世也让郑全安坚定了长期资助的决心,每月每人提供100元的生活资助一直到大学毕业。每次她们在收到钱后都会来电表示感谢,每次郑全安收获的都是满满的幸福,简单的幸福!
资助对象黄兴乾与奶奶、弟弟合影(右为破烂的居住环境)(拍摄时间为2012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闻黄兴乾同村朱继一家三代生活困难(父亲失明多病、老婆离异、两个儿子尚未成人,本人又患肌肉无力症散失劳动能力),同时住房简陋,郑全安经过各种途径,最终找到了德江县一个公益组织答应帮扶这个不幸的家庭。当他们获得第一笔资助后,当孩子的奶奶捎来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农家鸡蛋后,郑全安非常感动,也倍感肩上的压力巨大,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需要帮助的家庭和朋友啊。
帮扶对象朱继两个孩子及父母(右为破烂的居住环境)(拍摄时间为2015年)
此刻,思绪从上个世纪到拉回到今天,一幕幕反复又在重演。一路走来,有辛苦,更有很多快乐的收获。郑全安想,把小事做大,把小事做久,人间就会多一份快乐,世间就会多一份祥和。因为,乐在助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