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年前夕,朋友文贤建议我们随他返乡,看看山区的农民是如何过年的,于是,在年廿六我和太太乘他的车前往500公里外的福建省武平县中赤乡上赤村,过了一个年味十足的农历新年。同时,也了解到山区农村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沸腾的山村
这一个位于大山中的村庄。有三千多人,一条小河从村中流过,把村子分成“一河两岸”。村民们自建的楼房依岸而筑,有些还建得很是豪华、美观,一些别墅显得欧化和现代,显示了主人家丰厚的家底。村中几乎所有的青年,中年人,不论男女都在外打工或者经商,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儿童,平时,显得冷清和寂静。过年前,在各地谋生的村民就络绎不断地返乡过年,有的开着小车(笔者发现有的楼房前竟然停着奔驰和宝马),有的驾着摩托,有的乘火车、汽车携带妻儿,带着各色年货高高兴兴地返乡来了。平时冷清的山村,马上热闹起来。除夕一早,各家的人们就起床杀鸡、宰鸭、劏鱼,准备拜神祭祖的食品和年夜饭。年轻人撕下旧春联,贴上新春联。老年人在门前放上小桌子,摆放好祭品并点燃香烛拜神。鸡笼上贴有“六畜兴旺”的红纸。灶台贴上“定福灶君神位”——希望灶君爷能“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到了下午,一家人要洗头洗澡,换上新衣新鞋。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家人围坐一起吃年饭、派利是。(客家村的习惯是只派给老人和孩子)。年夜饭是在爆竹声中开始的,朋友文贤的父亲是大伯,有兄弟三人,刚坐下吃了点菜,朋友的二叔夫妇就过来请大家去他家吃饭。在二叔家刚饮了点酒,三叔夫妇又过来邀请……。这样的年夜饭,一般要吃二至三家。年饭菜肴十分丰盛,大鱼大肉加上山货。还要喝客家娘酒。(一种客家人酿造的糯米酒)。主人不断劝酒,盛情难却,我几乎醉倒。除夕之夜,爆竹声此起彼落,灿烂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引来人们阵阵的欢呼声,山村沸腾了……。那晚,爆竹声响过不停。人们围坐在火炉旁打牌、聊天看春晚,一直到天亮,村民们有“守岁”的传统,几百年都没变。第二天推开门一看,空气中还散发着硝烟的气味,各家门前厚厚地散落着红色的鞭炮纸屑。村庄洋溢着吉祥和欢乐的气氛。有一首歌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心声“有钱无钱回家过年”。是啊!回家过年,是一种乡情的复苏;一种亲情的补给;一种心灵和精神的回归;也是打工者的愿望所在。
80后农民工的迷惘
这里的村庄不同于珠江三角洲的农村,到处是外资办的工厂,村民可以就地入厂工作。这里地处山区,偏远而且交通不便。没有人愿意来此投资建厂。人们要赚钱只能跑到外地打工。因此,有人戏称自己的村子为“打工村”。这种状况造成了“两头不受落”。一方面,村中老人、儿童没人照料。成了“留守老人和儿童”。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无法照料子女,缺少父爱母爱的孩子容易造成孤僻性格。老人是“出门一把锁,回家一盏灯”,也缺乏关爱和照顾,容易出现抑郁症。另一方面,在外打工的年轻村民,尤其是80后农民工,他们的处境很尴尬——既不能变成城里人,又回不了农村,成了“边沿人”。在泉州务工的“80后”建明坦言“让我返村种地不可能,但要融入城市,不说别的,仅是高昂的房价,按我的收入,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子。没有自己的房子,感觉一直在漂。”他说:“我现在真的很迷惘,不知路在何方?”看来,我们的领导和社会学家应该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为80后的农民工寻找一条出路,为留守的老人和儿童寻找精神赡养和慰籍。这也是创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做的事情。
山村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客家村,四周青山环抱,小河穿村而过,两岸绿树成荫,其中又有百年以上的古树。三百年来,母亲河滋润养育了这一方的村民,但这已是一年多前的景像。自从村庄的上游建了一个垃圾场,从此,河水被严重污染。每当水库放水时,河面上呈现出黑、白、红(绿)的颜色。黑的是污水,白的是泡沫餐具,红(绿)的是塑料袋。仅一年多时间,河水发黑发臭,岸边的百年古树枯死。村民说,他们也向有关部门反映过,但问题一直未有得到解决。而且,村干部和村民的环保意识很差,村里没有垃圾收集点,村民们就往河岸上倾倒垃圾,因此,河岸变成了垃圾场。只有在水库放水时才能把垃圾冲走。将污染向下游延伸。对于这种情况,笔者发出感叹,三百年来“山清水秀”的山庄,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变成“山青水臭”。看来,人们活动的破坏力实在大的惊人!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朋友文贤,希望他能反映给村干部,要改变村民的观念,村干部首先要树立起“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环保观念,才能改变村民的不良习惯,带领村民把环境整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