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自幼出生在印度尼西亚,如今尽管阔别已数十戴,但每次重访,都别有一番风味。
每次重访,首选地必然是苏北省的棉兰地区。它是我出生、上小学和初中的地方,也是我父母安息的地方。那里有风景如画的多峇湖,有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马达山,特别是那厚重而独特的华人文化底蕴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回味无穷。棉兰是印尼第三大城市,人口约270多万,华人就占了50多万,华人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华人的新生代大多不掌握华文,但都能操一口流利的闽南语,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咿呀学语的幼童,不分祖籍,都以闽南语相互交流,这在现今印尼当地社会,成为独特一景。
祖祖辈辈的华人,在棉兰地区的抗日独立运动中,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举。远在印尼独立前,许多华侨就与当地的民族一起,结成了反抗殖民主义的统一战线,甚至,为追求印尼的独立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41年,日本侵略军在苏岛棉兰地区登陆,当地的一群华侨志士,组织了秘密抗日组织——苏岛华侨抗日反法西斯总同盟,领导苏岛华侨进行抗日活动。1943年9月20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数百名华侨被捕,其中11名总同盟的领导成员被杀害,7人被酷刑残害致死,1人被捕后失踪,这就是震惊全印尼的苏岛“九二○”事件。它虽然只是海外华侨抗日洪流中的一股小溪流,是祖国以及全世界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斗争汪洋中掀起的一个小波浪,但在印尼华侨的历史上,它是苏岛华侨用自己的鲜血谱写的光辉篇章,更是苏岛华侨对祖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贡献的明证。为了人类的正义事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九二○”志士始终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高尚品德。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感人肺腑,值得后人颂扬和纪念。
六十载的岁月流逝没有冲淡人们对烈士的崇敬和怀念,每逢烈士的殉难日,当地华人以及散居在香港、大陆等地的棉兰归侨,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缅怀先烈,追思先贤,激励后人。每次重访棉兰,我们总要到棉兰近郊的丹绒勿拉哇去瞻仰“九二○”烈士纪念碑,向烈士献花。
日寇投降后,苏岛抗日同盟会中幸免于难的抗日志士们,投入了战后华侨爱国民主运动,为维护中印人民的友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中的骨干分子,成为当地华侨组织社团、创办侨校、出版侨报的中坚力量。这些骨干分子,除了当地的华侨外,还有抗战时期由国内流亡到苏岛的革命文化人,如胡愈之、巴人、郁达夫等,另外还有从马来西亚、新加坡转去的华侨革命进步人士。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出棉兰地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成为全印尼中华文化底蕴最厚重之地的源由。当时,苏北棉兰地区的华侨进步爱国力量以及各地华侨总会属下的文化侨教事业如火如荼地蓬勃发展:拥护新中国的著名侨报有《民主日报》、《苏门答腊民报》等,具有较高声誉的艺术团体有《新中艺》、《昆仑》等剧社。华侨学校更是遍地开,其中棉华中学、崇文中学、苏东中学、先达中华学校扬名内外,培养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据我所知,如今仅北京一地,就有一百多位棉华中学的校友,他们虽已白发苍苍,但仍传承着母校“热爱祖国”的基本校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发挥余热。
父辈的教育,母校的熏陶,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爱国的种子。“回国深造、报效祖国”成为我们当时发奋努力学习的座右铭。为了能圆回国梦,我们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为了生存,我们努力与排华恶势力抗争着。记得在我回国前夕的1960年,为了悼念在“芝马墟”事件中被印尼反动军警杀害的两位华侨妇女同胞,我们上千华侨列队前往设在棉华总会的灵堂进行悼念活动,但却遭到了军警的无理阻挠。不得已,我们的队伍掉头转向当地省府进行请愿。在行进路程中,许多侨胞纷纷加入我们的请愿行列,到了省府官邸广场,我们以静坐形式进行抗争,要求省长出来接见并答应我们的悼念活动。紧接着,政府当局调来一大批荷枪实弹的军警把我们团团围住。面对军警的高压态势,我们从容应对,高声齐唱《国际歌》,以示抗争。眼看着加入静坐队伍的侨胞越来越多,抗争的情绪越来越高涨,政府当局惧怕酿成流血事件,无法向中国政府交待,最后不得不派出官员向我们许诺:允许我们继续进行悼念活动。顿时我们欢天喜地,齐心欢唱《歌唱祖国》、《海外孤儿有了娘》等歌曲,共同庆祝我们的正义行动取得了胜利。
1965年“九卅事件”后,右翼军政府肆无忌惮地进行反华排华,棉兰地区的许多进步侨领惨遭杀害,侨校被迫关闭。一天,反动军警冲进棉华中学,逮捕了护卫国旗与学校的41名棉华中学的青少年学生。入狱后,他们不畏惧强暴拷打,为维护祖国的尊严,与军警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直至取得胜利。随后,他们被我国政府接回国,并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他们抗暴的英勇事迹,一时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侨界,曾掀起一股向41位华侨青少年学习的热潮。
次年,棉华中学的五位青年学生,为了在庆祝祖国国庆节的时候在宿舍广场升起五星红旗,与反动军警发生冲突,被罪恶的子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他们用鲜血与生命在棉华中学青年学生爱国史上谱写了一曲颂歌。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地百分之九十九的华侨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印尼公民,但他们大多保留着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浓浓的思乡情,使他们依然维系着与祖籍国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今,当地的华文家庭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各种华人社团,如华商会、忠亲同乡会、校友会更是星罗棋布。每逢中国的传统佳节,他们都会欢聚一堂,唱华文歌,跳中华民族舞,好不热闹。尤其在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散居在印尼乃至世界各地的华人,都会不远万里,风尘仆仆地赶回棉兰地区,进行拜祭祖坟扫墓活动。这时,也是各种社团会所举办活动的大好时机。去年的清明节,我们也有幸被邀请参加了棉兰所属的丁宜市的同乡会,与会者共有一千多人,该市的市长、政府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也光临祝贺。其间,我们有机会与阔别了几十年的老师、老同学欢聚一堂,共叙别后人生的甜酸苦辣、故地重游的欢乐趣事,真是感慨万千。我们彼此不分国籍与信仰,不分身份与地位,同是炎黄子孙,共操闽南语,共叙旧情,此情此景,别有一番情趣。畅谈中,被问及最多的自然是我们在祖国退休后的生活状况,当他们得知我退休后享有中学高级教师待遇,享受着还算丰厚的退休金,生活无忧无挂时,都表现出羡慕之情,纷纷深有感触地说:还是祖籍国好!老年生活有保障。对于祖国近些年来的发展变化,面对全球金融风暴表现出的应对能力,他们更是赞不绝口:中国的强大,让身为海外华人的我们,也倍加光荣与自豪。
每次重访,都会勾起我对往事的一片遐想:第二故乡的风土人情、第二故乡的侨教事业、第二故乡华侨的爱国情怀……尽管许多老爱国侨领已相继去世,或已逾耄耋之年,形成规模办学的华校已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爱祖籍国、爱家乡的情怀,仍然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他们关注祖籍国的发展与进步,为祖籍国的强大而自豪。在自豪之余,他们也真诚希望祖籍国不要忘记他们,尽管他们大多已加入侨居国的国籍,但仍是炎黄子孙的一员。他们在我国抗战时期和经济困难时期对祖籍国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棉兰归来,感触万千。在棉兰地区,有如此多的爱国华人华侨,有如此厚重的中华文化传统。作为在棉兰地区生活多年的一名归侨,我真诚希望有关侨务部门在重视欧美高精尖人才的同时,也增加对东南亚普通华人阶层的关注,加强与他们的联谊,与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主动向他们介绍国情,了解他们的想法与需求,并提供力所能求的帮助,以增强他们年轻一代对祖籍国的认同感,利用华文教育、青少年夏令营、宗亲同乡会等活动平台,共同筑起建立在同祖同宗历史渊源上的情谊关系。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我们致公党在海外联谊工作中,具有很多独有的特点和优势。棉兰地区的一些华人社团,如苏北赈灾救济会、民礼致公互助会与本党都曾有过联谊关系,建议咱们乘势推舟,以此为契机,打开与棉兰地区华人联谊的新局面,为实现“侨海报国”精神多做贡献。
(本文作者为朝阳区委党员)